本來完全沒有邏輯的話,但在唐舟這麼解釋之後,卻通了,李治聽完之後,覺得唐舟說的很有道理,現在把好田給了那些突厥遺民,純粹就是浪費,倒不如給他們荒地,讓他們開墾也好,種草養殖也好,這樣更適合他們。
以後收歸了土地,再分給他們也不遲。
而且正如唐舟說的那樣,現在提出收歸田產的話,的確很容易鬧成權貴和那些突厥遺民的矛盾,那些權貴若是把矛頭指向那些突厥遺民,這事可就不好善了了。
李治頷首,這個時候,唐舟突然又道:“聖上,這事最後還得您提出來才行。”(未完待續。。)
第1837章 自弱
安置突厥遺民的事情陸陸續續的進行著。
雖然沒有足夠的良田分給這些突厥遺民,但他們分散大唐各處之後,每個人都是分了幾畝荒地的。
此時正是青草豐美的時節,這些突厥遺民本來就是放牧長大的,對於青草的喜愛要甚於莊稼,而且對他們來說,現在就是讓他們種地,他們也不會。
所以,雖然不少突厥遺民見給的是荒地,心裡有點小情緒,但慢慢的都還是接受了這件事實。
而就在安置突厥遺民的時候,長孫無忌的人在朝中做事越來越有成效,彷彿在長孫無忌的帶領下,長孫無忌的那些人都跟打了雞血一樣,做事認真,負責,而且只要是交給他們的事情,他們都能夠一一辦好。
相反,武昭儀的人卻是突然低調了起來。
他們放棄了跟長孫無忌爭奪任何權力的機會,甚至很多時候,把一些好處都讓給了長孫無忌的人。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長孫無忌的勢力越來越大,而武昭儀好像放棄了對朝堂的爭奪,他們幾乎已經沒有多大的存在感了,他們好像低微到了塵埃裡一般。
朝堂的變化很明顯,這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但並沒有多少人能夠想到其中的危機。
特別是長孫無忌。
自從在是否收回草原的問題上長孫無忌敗北之後,長孫無忌便開始韜光養晦,當起了一個賢的不能再賢的賢臣。
這是他的策略。
他知道自己的一些行為可能引起了李治的反感,所以他想要透過一些賢臣的行為來重新獲得李治的好感。
順從李治,幫李治解決任何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麻煩,這是他在那次事件之後給自己定下的準則。
而當他這樣做了之後,倒真的起到了效果。
他的人辦事立功了,李治自然高興,李治高興,肯定是要賞賜的。
不過,一開始他並沒有想著太過於追逐朝中的權利,只是後來武昭儀的人越來越弱,他就算不爭,很多好處也都慢慢的跑向了他這邊。
這一切都顯得很水到渠成,他並沒有覺得這是武昭儀設下的陰謀,他只是覺得這是自己的人辦事努力之後的結果。
畢竟,他可不認為武昭儀的人會放棄這麼多的好處不要。
所以,朝中的局勢分化的有些嚴重的時候,長孫無忌並沒有察覺到什麼問題。
他也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勢力有所增長,而像以前那樣趾高氣揚,與李治幾番爭論。
他只是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而他覺得一切都是按照他之前設想的去做的,自己的人做事努力,肯定是要比武昭儀的人獲得更多的獎勵的。
只是,就在長孫無忌的勢力在朝中越來越大的時候,幹祥宮這邊,武昭儀卻是露出了一絲冷笑。
她武昭儀對權力的追求是十分狂熱的,她怎麼可能平白就把朝中大好的權力讓給長孫無忌?
之所以讓自己的人低調,只是為了縱容長孫無忌而已。
自從上次長孫無忌敗北之後,長孫無忌的表現便越發的謹慎起來,而且十分的聽話,做事也特別的認真,長孫無忌這樣,讓武昭儀覺得很難下手,如果長孫無忌一直這樣,就算李治想殺他,只怕也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所以,她才想出這麼一個辦法,讓自己的人放棄跟長孫無忌的爭奪,讓長孫無忌再次站在權力的巔峰,讓他覺得自己很厲害。
一個人只有站的高了,權力大了,才會有野心,而有了野心,很多事情做起來的時候也就顧忌少了。
就像以前的長孫無忌,他覺得李治是他扶持起來的,他又是李世民臨終託付的老臣,他覺得自己在朝中說話別人都得聽,所以他便時常跟李治對著幹。
只要長孫無忌再有這樣的想法,那武昭儀想滅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