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偶發性,可審美性超過可借鑑性,但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的實現。
人與獸――人性之維
《音樂會》取材於東北抗聯史實,作者1994年應約接觸抗聯史,在籌備編寫長篇紀實文學《黑的土紅的雪――東北抗聯苦鬥記》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在這一過程中,作者朱秀海發現:〃以我們今日的眼光看,不但當年的抗戰史與我們過去以為理解的根本不同,是一部新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佔據主人公位置的那些人也不是過去我們以為的那些人。〃從而也激發了其寫出〃比一部紀實文學所能表現的更為深刻的東西。〃其中,〃人性之維〃想必是作者要表現的〃更為深刻的東西〃中的重要一脈。 。。
當代軍旅文學創作的另一種可能 張倩(2)
在《音樂會》中,對戰雙方是日本侵略者和東北抗聯戰士,是狼與東北抗聯戰士,同樣還有狼與日本侵略者,在這樣錯綜複雜的人獸交戰中,我們看到的是,比狼更惡毒的人,還有比人更善良的狼。狼這一意象的置放為人性之維提供了多義性闡發的可能。
在談到狼這個意象的設定時。朱秀海說:〃沒有狼和狼群讀者就無法看到這樣一種對比,日本人和狼群的對比,無法逼真地瞭解當時的抗日英雄們是在與一個什麼樣的敵人戰鬥。〃他還說,〃當然,發現狼和狼群真實地存在於那段歷史中並且也參與了對日寇的作戰,我還生出了另外一種激動,生出願望要把這個發現告訴讀者。我真正想對我的讀者說的話是:在那個悲慘的年代裡,當我們這個民族被敵人壓得氣也喘不過來時,連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一群狼也奮起血戰過。這是一群狼的秘密,但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最不該忘記、最激動人心的秘密。”這樣人性化了〃獸〃象徵著一個民族的魂魄,更有力度、直抵人心。
當代軍旅文學不能規避的一個現實是,對於人性的開掘依然流於地表;不光是對於〃敵軍〃我們無心集中筆力,對於〃我軍〃我們也同樣沒有在人性的層面上有更為深刻的拓展,匪性、權場陰謀等這些角度都是非常窄的切入口,談不上人性甚至是人物性格的開拓。而在《音樂會》中我們可以看到,秋雨豪在戰爭中被異化的人性、汪大海因為巨大的仇恨而扭曲的人格,可這絲毫不影響他們作為救亡圖存的抗聯英雄給予我們內心的強烈震撼,反而是這種深入到靈魂深處的探究與拷問讓我們切身直面戰爭的冷酷與殘忍。
《音樂會》對於人性的開掘還不僅僅停留在複雜性和多面性,不僅僅滿足立體而全面的認知〃英雄〃的人性,也不僅僅停留在〃人性惡〃這一所謂深刻實則同樣片面的認知定勢。在談到梳理抗聯史料,深入走進歷史和歷史過程中,對於戰爭中人和人性的體會時,朱秀海說:〃所謂戰爭中的人性,就是在所有的殘酷面前仍不失去對於人的正常生活的勇氣與夢想,連同那些作為一個人的最基本的東西:比如對生的強烈渴望;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對弱者的憐憫之心,哪怕在最不堪忍受的壓力下也不忘掉自己是個人而不是野獸等等。自然還有層次更高的東西,比如忠誠、責任感、羞恥心、堅守信仰、信守誓言(越是極端的環境對此越顯得瘋狂和偏執),等等。這些東西看似平常,但人們哪怕在和平時期也不一定都能做到,可那段歷史中的人卻做到了,於是這些說起當年的事仍讓我們打顫的戰爭中的人,和他們表現出的戰爭中的人性,就突然顯出了其偉大和莊嚴。〃
人以及人性的偉大與莊嚴,並不依附於人們格調高昂的稱頌,戰爭文學作為世界文學極為重要的一脈,是因為它是一個獨特而精準的顯微鏡,在這個場域之中,我們可以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甚至思考從未思考過的問題。它其實已經深刻地涉及了文學之所謂文學的後形而上學的文學本體淪意義層面的探討。
在這層意義上講,《音樂會》同樣為軍旅文學革命歷史題材書寫的深度和廣度的開拓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的實現。
生比死更冷――止戰之殤
當我們在戰爭層面上講 〃生比死更冷〃,實際上是主題先行地從兩個層面對戰爭進行了預設的控訴,一個是面對殘酷的戰爭,死比活著更容易,在《音樂會》征戰場面血腥而殘酷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切身體會到戰爭對於人身心的全面摧毀,我們可以感受到在如此殘酷的境遇裡,活著需要多大的勇氣;另一個層面是,經歷過戰爭,帶著戰爭創痛留下的傷痕,無從享受再生與再活,生存同樣是冷酷與煎熬的,全書結尾處,主人公金英子最後的慟哭因為她懷疑為了儲存性命,她也曾吃過人肉,不管這一懷疑是不是事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