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應該求證的,是生命與世界的本質與本源。
說老子是孔子之師,不僅是因為有史料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而是他們之間確實有思想傳承關係,突出地表現在對待鬼神的態度上。孔子對鬼神的態度是存而不論、敬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更關注人之所需、世人應追求的自我修養與自我實現。
而道家思想,在另一種境界上強調對世事與世人的關注,以求清靜無為、合於自然。這既是對自身的態度,也是對鬼神的態度,並沒什麼不同。
再回到上古時期對待鬼神的問題,對神靈的祭祀並不等同於後來的宗教。個人觀點,宗教最核心的特點,其實不在於有神無神、不在於信奉什麼神靈,有的宗教比如佛教,從教義上看,甚至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有神論。
宗教的關鍵,是以某種神靈崇拜或精神信仰為基礎,制定了用以指導或限定世俗生活的各種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確立這些規範與準則的權威性,更多的不是源自於它們最初的合理性,而是透過將其儀式化、神秘化與神聖化。
比如儒家並非宗教,但有人若將孔子的思想立為神明的教義,將其儀式化、神秘化與神聖化,就有異化為儒教的嫌疑……呃,好像已經跑題了,就此打住!
中國歷史上儘管也有過像商那樣篤信鬼神、巫風大行的朝代,但經過東周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啟蒙,“其鬼不神”的態度,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