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震驚,然後又看到了不少經常登娛樂圈頭版頭版的“熟臉”,以及開進來開進去的無數的豪車之後,他那放在車裡墨鏡盒中的墨鏡和口罩便再也沒有拿出來過。
“尼瑪,幸好沒有戴墨鏡和的戴口罩,不然這臉就丟大了。到了帝都才明白自己的官小,到了北影才知道自己的名氣小,果然誠不我欺!”
既然沒什麼人關注自己,王勃也樂得輕鬆自在。
於是,整個9月和10月,他便利用這難得的“走後門”得到的機會,在導演進修班如飢似渴的學習著導演電影的相關知識。
北影的導演進修班,跟導演系不一樣,針對的是有一定影視工作經驗的社會人士,給他們提供一個進修提高自己的機會,學制也只有一年,每年招的人也很多,80到100人,學員的年齡差距很大,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四十幾歲的人都有,上課也是大班,跟導演系只招十幾二十個學生的精品小班完全不同。進修班畢業的學生,畢業後也不發北影的畢業證,而只發結業證,只表明在北影進修過。
所以,本質上,這所謂的“導演進修班”,在王勃看來,其實就是一個北影老師賺外快的平臺,跟社會上搞的各種收費培訓班沒什麼本質的不同。賺錢的同時,學校和老師還可攢名氣進修的學員以後萬一成名成腕成了大導演,那北影也有功勞不是?
唸的不是正規的導演系,而只是一個“打醬油”,“朝錢看”,被人家“掙快錢”,跟正規的導演繫有很大區別的“培訓班”,換成是一般人,恐怕就“心有慼慼焉”了。
然而,對王勃來說,這卻正合他意,因為上了幾節課後,毫無理論基礎,更沒有實踐經驗的王勃就知道自己完全不是什麼導演的料,更沒有什麼尚待發掘的過人的天賦。短短几個月的進修,他怕是沒辦法當好一個導演,甚至連入門都夠嗆。
好在,他進北影進修的初衷也並非把自己變成一個大導演,不過是想來啟蒙,對導演這個職業有個基本的瞭解,同時,藉助北影這個平臺認識一幫子未來拍電影需要的人才。電影製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導演(包括副導演,執行導演,場記等),製片(包括製片主任,監製,財務,統籌等),劇務(包括劇務主任,劇務助理等),攝像(攝像師,燈光師等),美工(道具,化妝等),錄音……林林總總,需要一大票人通力合作。
整個9月,10月和11月,王勃除了上課學習基本的導演知識外,其餘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和班上的同學,繫上的老師拉關係,交朋友,赴各種飯局去了。班上的同學基本上都是社會上的人,老師更是世故圓滑的人精,對於他這個億萬富豪,大名人的有意結交自然很少有裝清高的。從他們的身上,王勃得到了大量的如何把投資變成一部電影的知識。
不少同學在得知他進修的目的就是為了拍一部電影后更是毛遂自薦,要來給他當副導演,片酬隨便,他也不用幹其他的事,掛個導演的名就行,只要投資,其他的找演員,找劇組等一切活計,全都可以交給他們。
有些上課的老師在得知他準備投資幾百萬來“玩個票”之後,也開始給他推薦自己認識的導演,當然都是一些他沒有聽說過的無名導演。
對這些自告奮勇的人,王勃沒有完全拒絕,只是說有需要的時候會給與考慮,尼瑪,老子投資幾百萬讓你們這些一輩子都紅不了的人練手?老子不曉得自己練麼?
他這一屆的導演進修班,的確沒看到未來有什麼潛力的名導。
11月底,老謀子籌備開拍《滿城盡帶黃金甲》,王勃從媒體上得知訊息後,當即給老謀子打電話,要求到劇組來“打醬油”,打算從頭到尾瞭解一部電影到底是如何拍攝,作為一部電影靈魂人物的導演又是如何把控全域性,居中協調的。在北影進修的兩三個月中,透過上課,看書,外加跟一幫子北漂的演員,導演們吹牛打屁,王勃已經得到了不少電影製作的相關知識和竅門,但只有理論,還缺乏具體的實踐。
王勃只是過來看,又不指手畫腳,這種順水人情老謀子自然是何樂而不為,開玩笑說只要他吃得了劇組的苦,吃得慣盒飯,他就過來看吧。
說起跟老謀子的認識,就不得不提方悠。
2008年,華夏將舉辦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這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體育盛世,老謀子張一某作為奧運會的總導演,需要一個唱開幕式的大歌星。這大歌星,他最初屬意的是劉煥,劉煥資格老,家喻戶曉,是歌壇的老前輩,老藝術家。
然而,安吉拉。方在歐美世界如彗星般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