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到內地來賺錢的連晉,大陸內地的幾個主角配角,那個時候真的是不在乎什麼片酬沒名氣,粉嫩新人,想在乎也在乎不起來,北漂龍套千千萬,你不來演有人來,他們在乎都是機會而已。萬一一不小心因為某個角色一炮走紅,賺錢還是個事兒嗎?
實際上,出演《瘋狂的石頭》裡面的主角配角,沒有一個後悔的,片酬翻了百倍千倍的黃渤,徐崢這些牛人就不說了,連戲中沒有什麼存在感的配角中的配角,只跑了個龍套的“廠長”,在出演了《瘋狂的石頭》後,身價都暴漲了好幾倍。
有人做了個計算,2005年花三百萬就能拍下來的《瘋狂的石頭》,十年後,要想原班人馬出演,三個億都不一定搞得定!
男主男配王勃打算啟用原班人馬,只是在兩位無關痛癢的女配角上,王勃決定重新選角。
《瘋狂的石頭》裡面的兩位女配角,一個是“包世宏”在公交車上當售票員的女朋友,原版是一個挺清秀的女孩,王勃打算讓鄭燕來客串,充當《瘋狂的石頭》裡面的顏值擔當。
另外一個則是“廠長”的兒子“謝小萌”的女友,一個穿皮裝,露肚臍,頭髮染成五顏六色的小飛妹,這個王勃就準備來海選了,打算過一把海選女演員的癮。
2004年底2005年初,華夏娛樂圈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新聞,已經封筆告別文壇的大才子王勃王子安竟然準備轉行拍電影了,而且是直接當編劇,當導演一把抓,電影的名字都取號了,叫《瘋狂的石頭》,一部以他自己現在生活的雙慶為背景的喜劇。
對此,圈裡圈外,有人期待,有人叫好;但更多的人還是抱著一種看笑話的心情來看待他拍電影這件事的。
“影壇非文壇,王勃王子安,請回頭是岸!”
“《瘋狂的石頭》不如叫《瘋狂的文人》!”
“《瘋狂的石頭》票房大競猜,我猜一百萬!”
“新人導演,全新演員,你們期待嗎?”
“……”
見諸於報刊雜誌,網路電視的,絕大多數,便是這類明嘲暗諷的聲音。
有好事的,直接採訪王勃,“哪壺不開提哪壺”的問他對自己這部處//女作票房的期望。
“對《瘋狂的石頭》,我有一個小目標,那就是先上個兩千萬!”當著採訪他的媒體記者的面,王勃不知謙虛為何物,毫不嘴軟的說。
然後,他的這句“我有一個小目標,那就是先上個兩千萬”直接火了,猶如十幾年後“某首富”的“小目標”的翻版,成為了無數人的口頭禪。
他的這個小目標釋出之後,立刻引來了無數人,尤其是電影圈,影評人士和電影愛好者的口誅筆伐外加哈哈大笑,覺得聽到了今年最好笑的笑話,感覺那王勃王子安如果不是狂妄自大,那就是腦子有問題,就像他取的電影名,真的“瘋了”。從來沒執過導筒,一個有票房號召力的名演員也沒有,投資只有區區三百萬的一部影片,竟然敢喊兩千萬票房,難道他不知道大陸導演,到目前為止票房過億的也僅僅只有張、陳、馮這三位第五代大導演麼?
“……某些年輕人啊,就是好高騖遠。”某位影壇老前輩直言不諱的批評道。
一些喜歡看書,同時也喜歡電影,曾經是王勃粉絲的人也開始由粉轉黑,感覺王勃太不謙虛,太自大,也太不瞭解影視圈的現狀跟深淺了。他們承認王勃的確是百年難遇很有才華的一個人,在文學,音樂和商業上都有過人的造詣和天賦。
但是隔行如隔山。玩得轉文學和音樂不代表也玩得轉電影。因為文學和音樂,說到底,都是很個人的東西,只要才氣過人,一支筆就可以闖天下。
但電影,卻是一個需要無數人通力合作的系統工程,很講究實踐和積澱。王勃成名的這幾年,大家只見他在文壇和歌壇攻城略地,高歌猛進,奇蹟頻出,他的小說和他為旗下明星寫的歌全球傳唱,引領風騷,打破了一個又一個的銷售記錄;然而,大家可從來沒聽說過他在拍片、攝影上有什麼才華,攝像機會不會用可能都是一個問題。那麼少的投資,沒有任何一個當紅的影星坐鎮,一出來就口吐狂言喊什麼兩千萬票房,這不是瘋了是什麼?
王勃的“口吐狂言”讓他一瞬間招致了大量的負面訊息,他身邊的很多人包括才成立不久的劇組都為他擔心,但王勃卻渾不在意,現在踩他,黑他的人越多,等半年影片華麗上映後,他的回擊打臉才打得越爽快,也才更有戲裡戲外起承轉合的戲劇性。
某種程度上說,那個抄襲“某首富”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