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說並非揣測之辭,是因為那個結論是臣依據各種情況推論出來的,並非妄言空談;臣說並非實有其事,是因為臣終究並不是地方官吏,而且於天下各地方之事,所知始終有限,所以也難說是實事。〃
〃朕反覆思量,亦終以為卿言有理。然而王安石忠貞能幹,必不欺朕,且青苗法於國頗有利,歲入能增四、五百萬貫,有人輕易要廢青苗法,難保不是出於偏見,朕終不能因為一些沒來由的理由而廢除青苗法。〃
〃皇上說的是,王介甫的確是個忠臣,此事天下皆知。〃石越對這一點倒沒有異議,實際上皇帝說的全部在理。
〃然而如卿所說的,若真是盲人摸象,那麼究竟有多少個地方百姓受青苗法之擾,又有多少奸滑之吏從中生事侵擾百姓?朕為天子,亦不能不問。唐太宗所謂民為水,君為舟,民意民心,實在不可輕視的。〃趙頊憂形於色。
〃皇上英明,民心即是國本,得罪百姓,就是動搖國本。〃
〃是啊,百姓不可得罪,民心不可失。然而又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朕能明察千里之外呢?〃皇帝似乎在自言自語,似乎又在問石越。
〃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只要皇上廣開言路,何憂不能明察秋毫之微,萬里之遠?〃
〃這亦是所謂知易行難者。〃
〃其實以臣之拙見,青苗法立法之本意甚善,然失之於方法不當,若加改良,未必不能成其為良法。〃石越適時丟擲自己醞釀已久的主張。
〃卿有何善策?〃趙頊眼睛一亮。
〃臣以為青苗法之失,主要是在於強迫百姓認購,而有些官吏為了多徵青苗錢,做為自己的政績,便不惜擾民,中產之家原不需要青苗錢,他們也強迫百姓借貸,甚至讓城市裡的百姓認購青苗錢,讓百姓背上了利息的負擔。而反對的官吏,見識不廣,不知青苗法實行得當對百姓的好處,卻又故意什麼也不做,導致新法不能很好的推行。青苗法的用意,由此全毀掉了。
▲虹橋▲書吧▲。
第60節:第三章 集英殿風波(18)
〃其次一等的弊病,則在於百姓愚昧無知,有些人迫於貧窮,家裡無米,便借了青苗錢,並沒有用於生產,而是用來度眼前之急,結果到了還錢之時,休說利息,便是本金也還不出來。官吏急著要收回本錢向朝廷交差,便強迫百姓還錢,結果搞得貧窮之人家破人亡。
〃再次一等的弊病,則是奸吏藉故魚肉鄉民。明明朝廷定二分利,他們收三分甚至六分,自己從中貪汙謀利。又有一等弊病,則是官吏生怕在限期內收不回青苗錢,不等農民到收穫的季節,便催令農民還錢,此時農民如何有錢還他?官吏如狼似虎,又不敢不還,只好典當家產,青苗法由便民反而變成害民。
〃以上青苗法實行過程中的種種弊病,皆執政所諱言也。而反對者則因這些弊病,全盤否定青苗法,不知只要平心論政,對症下藥,青苗法亦可以轉而為良法。〃
趙頊聽到石越侃侃而談,一條條羅列青苗法的弊病,不由慘然變容,嘆道:〃若青苗法真是如此,實是擾民之法矣。便由朕想來,種種奸詐之事,實不能免。卿有何良策可以除弊留利?〃
石越和潘照臨早就把有關青苗法種種商議停當,當下石越便以商議好的方法答對:〃臣以為,青苗法的種種弊病,全與官府有關,若是不由官府主持其事,則弊病自除。〃
〃不由官府主持其事?〃趙頊聽到這匪夷所思的建議,眼睛都瞪出來了。
〃正是。如今青苗法以國家常平倉為本錢,若某地一旦有大災,常平倉卻空無糧儲,則國家危矣。許多元老大臣反對青苗法,正是由此。臣所獻之策,常平倉竟可以不動,朝廷不用花一文錢,而百姓可以坐收青苗法之利,而無受青苗之害。朝廷收入雖然可能較原來的方法要少,但也可以歲入上百萬貫。〃
年輕的皇帝聽到石越開口說出這樣的話來,不由目瞪口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出石越會有什麼辦法,難道他會平空變錢?
石越自是知道趙頊不易理解,笑道:〃其實方法很簡單,只需由朝廷頒佈詔書,招募商家在各地建立錢莊,農民可以向錢莊用田產為抵押借青苗錢,立字為據,利息限為二分,錢莊一分,朝廷一分。如此朝廷可以不動常平倉,免徵收執行之勞,坐收其利,而商家自有利潤可得,亦樂於去做,百姓則不受強徵之苦。此三者皆有利之事。
〃地方官府沒有政績的壓力,由坐莊放債的債主變成了監督者,可以在錢莊和百姓發生糾紛時從中裁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