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部分(2 / 4)

小說:我的老婆是軍閥 完 作者:津夏

溪上架起了浮橋還有就是標示沼澤的位置。

現今尼古拉那維奇和副總參謀長約瑟夫以及數名參謀官,就奔行在半人高的雜草中,不過這片瘋狂生長的草坡,已經被工兵割出了一條兩匹馬寬的小路。

跟在尼古拉那維奇身後的數十騎乃是皇室近衛軍,近衛騎兵團乃是保衛沙皇陛下的胸甲騎兵,華麗的羽毛頭盔,黑色琺琅漆胸甲,深綠色單排扣大氅綴有黑色緄邊,銀色的紐扣和肩章,深綠色馬褲;每一個近衛騎兵均是高大強健、帥氣瀟灑、氣質非凡。

但在尼古拉那維奇眼裡,皇室近衛兵就是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與法國近衛騎兵比起來相差甚遠。

這些完全由貴族子弟組成的騎兵戰鬥力甚至比不上哥薩克人,更莫說俄國騎兵精銳驃騎兵團了。

現今逃亡中再看他們華麗的衣飾,實在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前方,眼看就是薩彥嶺山口了,薩彥嶺之後,就是廣闊的西伯利亞。

侵入蒙古前,尼古拉那維奇多方查探下,選在了薩彥嶺山脈西麓作為切入點,葉尼塞河由此向北而去,濃密的森林到了山口則變得稀疏起來,在工兵砍伐下,已經鋪開了一條道路。

雖然眼見就要逃出中國疆域,但尼古拉那維奇心裡多少有些不安,因為這兩日逃亡途中,未能見到後方的信使和任何己方的部隊,指揮後軍的總參謀長瑟魯奇是個很謹慎的人,不可能接連收到自己的急信卻沒有訊息傳過來。

距離山口越近,這種不安的情緒越是瀰漫在尼古拉那維奇的心中。

前方突然密集的槍聲響起,尼古拉那維奇立時身子冰涼,自己留在山口駐守的步兵營只怕已經被中國人包圍,而且,中國人來得極快,說明戰事未起,他們已經有了通盤的戰略,略一沉吟,道:“跟我來。”策馬向西奔去,自是要穿過濃密的森林和荒山山脈逃回俄境,約瑟夫和近衛騎兵急忙縱馬跟上。

……

實則薩彥嶺山脈西麓山口的形勢發展遠遠超出尼古拉那維奇的想象。

在起伏的山脈丘陵和樹林間,俄軍第17師被中國皇家陸軍第一集團軍的兩個步兵師包圍,戰鬥剛剛打響。

駐守山谷的俄軍步兵營兩天前就大部被殲、小部被俘,全軍覆沒,而這一天中雙方的信使也全部被中國步兵截獲,包括尼古拉那維奇寫給總參謀長瑟魯奇通報軍情的急信。

而並不知道戰場情形的俄軍第17師接到的仍是急行軍趕赴戰場的命令。

在薩彥嶺山脈西麓山口,俄國師團走入了中國人的包圍圈,不過在中國各步兵團尚未完成戰略合圍之前,俄國人發現了左側山峰間活動的中國人,戰鬥隨即打響,此時負責關門的兩個中國步兵團還遠遠未能到達作戰地點,如果第17師想撤離,完全來得及。

但這支戰功顯赫的師團太自負了,師團光榮的傳統也不允許其不戰而退。

第17師前身是18世紀的莫斯科步兵團,在數次俄土戰爭中都戰功赫赫,拿破崙戰爭期間,更與馬烏波爾驃騎兵團配合,給予了法國第四龍騎兵團致命的打擊,又在西里西亞的凱茨巴赫大敗法國統帥麥克唐納,殲滅法軍一萬五千餘人,為此沙皇獎勵該團三十一把銀號以表彰他們的出色表現。

克里木戰爭後,步兵火器的重要性漸漸壓過騎兵,莫斯科步兵團擴編為第17師,也一直是沙俄裝備最精良的王牌師團之一。

一年前,第17師列裝英國人生產的恩菲爾德1866式步槍,一種類似於中國廣州造的連發槍,同時師團還配置了數門英國造的連珠炮。

雖然現今除非戰爭期間,否則沒有武器禁運一說,但英國人更喜歡將武器賣給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而不是他的對手俄國人,這批軍備俄國人得以採買,也是因為中國人與英國人的關係在印度風波後降到冰點的那段時期,俄國人遂抓住機會,購買了超過30000枝各種英制槍械,同時,也開始研製仿造,只是其蹩腳的工業水平嚴重製約著軍工科技的發展,仿造出的連發槍質量遠遠不能同恩菲爾德1866相比,何況子彈生產、無煙火藥涉及的一系列技術問題短時間內俄國人也難以解決。

這幾年,中國軍事科技發展自然在飛速進步,最新款的廣州造1870已經完全成熟,效能可靠的就是最挑剔計程車兵也說不出它的毛病,從外觀上,廣州造第四型顯得十分纖細緊湊,乾淨利落,更適合亞洲人使用,旋轉後拉式槍機,5發彈倉供彈,8mm口徑子彈足以給敵人造成巨大的殺傷,而不似7mm以下的小口徑易“傷”不易“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