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是,雖然“老三”的位置競爭很激烈,但這個肥缺在公司還是被視為一個“打手”的角色。格林斯坦到處煽風點火,到頭來卻總是燒到自己的翅膀。溫氏兄弟常常萬般羞辱他。哈維想盡快以400萬美元買下吉姆·賈木許的《死人》(Dead Man),然而總是搞不定。溫氏兄弟中的一位從1995年戛納節的觀摩現場走出來後,轉過身問格林斯坦:“你覺得這部片子怎麼樣,斯科特?”格林斯坦不瞭解溫氏兄弟此刻的口味,甚至不知道對影片是否感興趣,只知道他們已經付了不少錢,他就這樣回答:“天吶,我覺得這是我看過的最精彩的一部影片,非常感人。”鮑勃或哈維說:“你知道嗎,我們認為這部片子太噁心了!”
另有一次,哈維站在米拉麥克斯辦公樓的電梯旁正要去二樓的影片觀摩室,這時格林斯坦走過來,他跟哈維一起走進電梯。哈維忽然說:“斯科特,你去哪裡?”格林斯坦說:“我想跟你一起去看看這部影片。”哈維一臉的狐疑,好像格林斯坦剛才說他會飛似的:“為什麼?”他不是有意這樣問,只是不理解為什麼格林斯坦不坐在自己辦公桌前去給別人用刑,卻拿著溫氏兄弟給的這麼高的工資去看電影。
公司的興旺並沒有因此讓溫氏兄弟變得更客氣或者更溫柔一些。事實上恰恰相反。隨著《低俗小說》成功在望,一種自負感油然而生,剪刀手哈維變得更莽撞了。據斯圖爾特·伯金說:“在被迪斯尼收購買前我剛開始在那裡工作時,公司對導演很尊重。收購之後文化氛圍立刻變了,他們變得不可一世。”哈維看中了貝託魯奇的《小活佛》(Little Buddha)。貝託魯奇是一位傑出的電影大師,執導過《革命之前》(Before the Revolution)、《遵奉者》(The Conformist)、《巴黎最後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和《1900年》。他可不是羅伯特·布烈松(Robert Bresson),他對空白、簡約的敘述方式從來沒有興趣。他喜歡宏大、輝煌的背景,更像弗朗西斯·科波拉。《小活佛》由基努·裡夫斯(Keanu Reeves)主演,曾在尼泊爾、不丹、西雅圖等地拍攝過外景,CiBy2000資助了4000萬美元。貝託魯奇的史詩之作《末代皇帝》曾獲得巨大成功。哈維特別渴望能夠跟他和他的製片人傑里米·托馬斯(Jeremy Thomas)合作——後者的地位猶如美國的索爾·扎恩茲(Saul Zaentz),是為數不多高品質電影的不懈供應者。哈維讀完劇本,並且看了20分鐘的錄影帶後,以800萬美元買下北美版權。他喜歡這部作品。傑弗裡·卡岑伯格勸他放棄:“哈維,別買這部影片。我也曾經買過只看了20分鐘複製的影片,你會重蹈我的覆轍。”
。 想看書來
美夢成真 1993—1994(17)
“可那是貝託魯奇的東西!”
“你這不是出8美分,而是800萬美元。你以為這樣就有資本跟貝託魯奇拍片了?如果這部影片長達三個半小時,那你可就要倒黴了。你根本不缺這種東西。”
“傑弗裡,我不在乎它是不是三個小時。《末代皇帝》也很長。我不在乎這個。”
“我敢說這會鬧得很不愉快的。”
如今哈維說:“我應該聽傑弗裡的話。那次合作對我和貝託魯奇而言都很不愉快。”溫氏兄弟的聲名向來不佳。但是,貝託魯奇卻說:“在歐洲,我們對這位能從即使在歐洲也無法順利發行的影片中榨出錢來的美國發行商感到很好奇。”貝託魯奇認為他是為數不多的懂得不僅僅存在一類觀眾、不同影片會有不同觀眾的發行商之一。作為規模不大的獨立發行商,他不像大製片廠那樣在1500家影院投放自己的影片,而是投放到15家影院,一點一點地擴張開來。他還說:“我對這個人很著迷,因為很少見到有人跟好萊塢的主管們如此不同。”
《小活佛》拍完後,溫氏兄弟去倫敦觀看“他們沒有看過就買下來的影片”。貝託魯奇說:“哈維非常冷酷。他說:‘你至少得剪掉十二三分鐘。’語氣中帶有某種威脅意味。但當時我正處於渾然忘形之際,影片與我完全合而為一,我接受不了任何批評。”
等那種忘我的狂熱結束後,貝託魯奇開始反思。他中途約見了哈維:“告訴我,你想剪掉什麼。我不想當歐洲電影作家,自我膨脹得什麼人提出要剪掉片中某個鏡頭後就會嚇得暈過去。如果你能說服我,我就聽你的。”但是哈維沒有說服他,於是冷戰開始。哈維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