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小說:史鐵生隨筆:病隙碎筆 作者:

堂不是一處空間,不是一種物質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恆途。

物質性(譬如肉身)永遠是一種限制。走到(無論哪兒)之到,必仍是一種限制,否則何以言到?限制不能拯救限制,好比“瞎子不能指引瞎子”。天堂是什麼?正是與這物質性限制的對峙,是有限的此岸對彼岸的無限眺望。誰若能夠證明另一種時空,證明某一處無論多麼美好的物質性“天堂”可以到達,誰就應該也能夠證明另一種限制。另一種限制於是呼喚著另一種彼岸。因而,在限制與眺望、此岸與彼岸之間,拯救依然是精神的恆途。

這是不是說天堂不能成立?是不是說“走向天堂”是一種欺騙?我想,物質性天堂註定難為,而精神的天堂恰於走向中成立,永遠的限制是其永遠成立的依據。形象地說:設若你果真到了天堂,然後呢?然後,無所眺望或另有眺望都證明到達之地並非圓滿,而你若永遠地走向它,你便隨時都在它的光照之中。

病隙碎筆 2…4

十二

殘疾與愛情,這兩種訊息,在史鐵生的命運裡特別地得到強調。對於此一生性愚頑的人,我說過,這樣強調是恰當的。我只是沒想到,史鐵生在四十歲以後也慢慢看懂了這件事。

這兩種訊息幾乎同時到來,都在他二十一歲那年。

一個滿心準備迎接愛情的人,好沒影兒的先迎來了殘疾——無論怎麼說,這一招是夠損的。我不信有誰能不驚慌,不哭泣。況且那並不是一次光榮行為的後果,那是一個極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覺醒來,看看天,天還是藍的,看看地,地也並未塌陷,可是一舉步,形勢不大對頭——您與地球的關係發生了一點兒變化。是的,您不能再以腳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與它摩擦。不錯,第一是坐著,第二是躺著,第三是死。好了,就這麼定了,不再需要什麼理由。我慶幸他很快就發現了問題的要點:沒有理由!你沒犯什麼錯誤,誰也沒犯什麼錯誤,你用不著悔改,也用不上怨恨。讓風給你說一聲“對不起”嗎?而且將來你還會知道:上帝也沒有錯誤,從來沒有。

十三

殘疾,就這麼來了,從此不走。其實哪裡是剛剛來呀,你一出生它跟著就到了,你之不能(不止是不能走)全是它的業績呀,這一次不過是強調一下罷了。對某一鐵生而言是這樣,對所有的人來說也是這樣,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它從來就沒有離開過。

它如影隨形地一直跟著我們,徘徊千古而不去,它是不是有話要說?

它首先想說的大約是:殘疾之最根本的困苦到底在哪兒?

還以史鐵生所遭遇的為例:不,它不疼,也不癢,並沒有很重的生理痛苦,它只是給行動帶來些不方便,但只要你接受了輪椅(或者柺杖和假肢、盲杖和盲文、手語和唇讀),你一樣可以活著,可以找點事做,可以到平坦的路面上去逛逛。但是,這隻證明了活著,活成了什麼還不一定。像一頭勤勤懇懇的老黃牛,像風摧不死沙打不枯的一棵什麼草,幾十年如一日地運轉就像一塊表……我懷疑,這類形容肯定是對人的恭維嗎?人,不是比牛、樹和機器都要高階很多嗎?“栗子味兒的白薯”算得誇獎,“白薯味兒的栗子”難道不是昏話?

人,不能光是活著,不能光是以其高明的生產力和非凡的忍受力為榮。比如說,活著,卻沒有愛情,你以為如何?當愛情被詩之歌之,被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時候(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卻有一些人活在愛情之外,這怎麼說?而且,這樣的“之外”竟常常被看作正當,被預設,了不起是在嘆息之後把問題推給命運。所以,這樣的“之外”,指的就不是尚未進入,而是不能進入,或者不宜進入。“不能”和“不宜”並不寫在紙上,有時寫在臉上,更多的是寫在心裡。常常是寫在別人心裡,不過有時也可悲到寫進了自己的心裡。

十四

我記得,當愛情到來之時,此一鐵生雙腿已殘,他是多麼地渴望愛情呵,可我卻親手把“不能進入”寫進了他心裡。事實上史鐵生和我又開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寢食不甘味,他說能,我說不能,我說能,他又說不能。糟心的是,說不能的一方常似凜然大義,說能的一對難兄難弟卻像心懷鬼胎。不過,大凡這樣的爭執,終歸是鬼胎戰勝大義,稍以時日,結果應該是很明白的。風能不戰勝雲嗎?山能堵死河嗎?現在結果不是出來了?——史鐵生娶妻無子活得也算愜意。但那時候不行,那時候真他娘見鬼了,總覺著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對他人的坑害,坑害一個倒也罷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