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夜訝恕?p>; 年初從延安南下雲嶺,途徑武漢的時候,長江局向大家傳達說張國燾已經投敵叛變,叫我們四方面軍的人要站穩立場,與其劃清界限。葉首志是延安南下幹部臨時黨支部的書記,還特意召開支部大會,組織大家批判張國燾,一個個的還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張國燾真是害人啊,害的我們這些紅四方面軍出來的人,在延安鬧的灰頭土臉的,到了雲嶺也抬不起頭來。真是“主帥不明將士苦”。
就在葉首志一肚子懊惱的時候,隊伍前頭有人喊了一聲,章家渡到了。章家渡是青弋江涇縣境內的重要渡口,軍部在此設立了總兵站。原先渡口搭有浮橋,上個月連降大雨,江水陡漲,沖垮了浮橋,現在來往行人只能靠船擺渡。
站在江邊,葉首志望著湍急的江流,又瞅了旁邊徐長勝一眼,心思也如江水一般翻騰開來:這趟回去看來凶多吉少,縱然有天大的禍事也由我一人來扛,怎麼著也要把老徐保下來。
殊不知,徐長勝此時也打起了和葉首志同樣的心思:無論怎樣,也要護得老葉的安全。誰叫我們是同鄉加戰友呢。
摘自《炎黃春秋》2010年第9期
摘自《炎黃春秋》2010年第9期作者:韓三洲原標題《“皖南事變”後的一樁審查悲劇》(此處有刪節)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變”爆發。在突遭八萬餘國民黨部隊的包圍襲擊下,新四軍浴血奮戰7天后,終因寡不敵眾、損失慘痛。經黨史專家考證,“皖南事變”中,新四軍有3000多人壯烈犧牲,4900多人被俘,3000多名戰士被強迫編入國民黨軍隊,1300餘人突圍。而這些突圍成功的幹部戰士,大部分在很短的時間裡又重新歸隊,成為新組建的新四軍的重要有生力量和黨的寶貴財富。然而,這些經過槍林彈雨、九死不悔的忠誠戰士,競也有被革命隊伍懷疑、被審查而釀成嚴重失誤事件的。其中,原軍部作戰科科長李志高自殺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政治悲劇。
李志高,湖南平江人,1929年,他15歲時就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經歷過長征,是一個能文能武,很有才幹的好乾部。1937年12月新四軍軍部成立後,李志高是第一批從延安派到新四軍工作的幹部,並跟隨項英與賴傳珠、李子芳、胡立教等同志一起抵漢口,籌建新四軍軍部;以後擔任軍部偵察科長和作戰科長。“皖南事變”中,作為軍部作戰科長李志高是有戰功的。突圍成功後,他與第二支隊參謀長謝忠良等新四軍幹部七八十人分別在皖南堅持數月,於4月中旬北渡過江到無為縣,與曾希聖的第七師會合,並擔任七師參謀長,謝忠良則擔任七師55團團長。
1941年3月,重新組建的新四軍軍部在江蘇鹽城成立時,曾成立了一個審查委員會,專門審查突圍後零星歸隊人員,看看內中是否有個別叛變投敵者的混入。據《回顧新四軍軍部》一書記載,李志高、謝忠良二人自皖北突圍後,曾給*寫過一份關於副軍長項英與參謀長局子昆遇害的真實報告,詳細彙報了項、週二人被叛徒劉厚總殺害的經過。但是鹽城軍部根據突圍幹部中個別人提供的材料,卻懷疑葉挺將軍的被俘與項英、周子昆的被害,都與李志高等人有密切關聯,因為他們是最後一批堅守在皖南的。材料未經核實,上邊就認定李志高與謝忠良有內奸嫌疑,還牽涉到一些突圍出來的很多同志。於是,軍部派出鋤奸部門的負責幹部前往新四軍第七師駐地,對李志高和謝忠良進行關押審查。在關押期間,李志高情緒極為牴觸,竟於1942年1月3日自殺身亡,年僅28歲。
李志高是如何自殺身亡的?據相關的材料介紹說,當時李志高被關在無為縣縣政府的一間房子裡,外面有一小戰士看守。因為李志高以前也是部隊領導,他騙小戰士開門,搶奪了步槍後又進入房內,用步槍頂在下顎處開槍自殺。隨後,軍部隨即查明這些事情與他們無關,立即電告七師,李志高、謝忠良不是內奸,應立即釋放謝忠良等同志,恢復他們的名譽與工作。可惜的是,李志高沒有等到為他洗刷冤屈的這一刻。
事後,軍部參謀長賴傳珠將這次審查失誤事件對李志高的妻子實情相告,七師也為李志高開了追悼會。七師政委曾希聖說,李志高同志是個出色的參謀人才,死得太可惜了。*中央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委*,也為此事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評,他說:“我派保衛部長去了解情況,卻沒有及時瞭解進展情況,讓好同志蒙受冤屈,導致李志高同志自殺。他們都是皖南突圍出來的幹部,是革命的火種。他們沒有倒在敵人的槍口下,回到自己的部隊卻倒下了,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