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升為溫州應道軍節度。在京期間,先後被封賜、加號為‘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太中大夫‘、‘凝神殿侍宸‘、‘蕊珠殿侍宸‘、‘沖和殿侍宸‘等。據趙與時《林靈素傳》,徽宗每以‘聰明神仙‘呼之,親筆賜‘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立兩府(‘道家兩府‘)班上。
林靈素既得勢,遂縱言‘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將佛剎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髮頂冠執簡‘。徽宗依奏,於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詔,改佛為道,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據說皇太子上殿爭之,令胡僧立藏等十二人和五臺僧二人、道堅等與林靈素鬥法,僧不勝,情願戴冠執簡。太子乞贖僧罪,有旨放胡僧,道堅系中國人,送開封府刺面決配,於開寶寺前示眾。此前,重和元年(1118)四月,林靈素曾上《釋經詆誣道教議》一卷,乞頒降施行。
宣和元年(1119)五月,都城暴水,林靈素登城厭勝,遭到役夫襲擊,徽宗始知其為眾所怨。他又與皇太子爭道,終觸怒徽宗,以為太虛大夫,斥歸故里。一說:他登城治水,水勢不退,回奏令太子設四拜。是夜水退盡,京城之民皆仰太子聖德,他因而上表乞歸。九月,全臺上言:‘靈素妄議遷都,妖惑聖聽,改除釋教,毀謗大臣。‘十一月,與宮祠,溫州居住。不論何說為是,但他因觸帝怒而被斥還,當屬事實。
放林靈素歸山,《東都事略》《續資治通鑑長編》皆稱在宣和元年十一月。至於他死於何時,官修史書均無記載。其他各書又多牴牾。據史料推斷,約死於宣和二年至七年間。死前,僅有弟子皇城使張如晦隨行。據趙與時《林靈素傳》,南宋時,溫州天喜宮尚有徽宗親筆題字:‘太中大夫沖和殿侍宸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萬壽宮管轄提舉通真宮林靈素。
林靈素的著述情況,今已難於詳考。除《釋經詆誣道教議》一卷外,還有《歸正議》九卷,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引及他曾注《老子》,但卷數不詳。
聶師道為五代道士。生卒年不詳。字通微,新安歙州(今安徽歙縣)人。少居問政山師事道士。年十三即披戴冠裳,十五傳法籙修真之要。後出遊績溪山、南嶽,禮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壇,又遊止玉笥山清虛觀,據稱遇異人謝通修,授以《素書》。後還問政山故地,居三十餘年。唐給事中裴樞任歙州刺史期間,田頵、陶雅舉兵圍之累月,食盡援絕,議以城降,而城中殺外軍過多,無人敢領命出城,師道乃自告奮勇請求前去,樞曰:‘君道士,豈可遊兵革中邪?‘令易服以往,師道曰:‘吾已受道法科教,不容易服‘。乃縋城而出,田頵、陶雅初亦怪之,及與語,大喜曰:‘真道人也。‘隨約誓遣還。
歙州平,吳太祖楊行密聞其名,召至廣陵,建紫極宮居之。褒為逍遙太師問政先生。居三十年,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鄒德匡、王處訥、楊匡翼、汪用真、程守樸、曾景霄、王可儒、崔繟然、杜崇真、鄧啟遐、吳知古、範可保、劉日祥、康可久、王棲霞等,皆傳上清法,散於諸州府,傳道行教,朝廷皆授以紫衣,光其玄門。
白玉蟾(1194~?)為南宋道士。本名葛長庚,字如晦,又字白叟,號海瓊子,又號海南翁、瓊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史。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今海南瓊山)。少年即諳九經,能詩賦,且長於書畫。幼舉童子科,因‘任俠殺人,亡命之武夷‘。及長,遊方外,師事陳楠,學內丹,並相從浪遊各地。陳楠死後,又遊歷於羅浮、武夷、龍虎、天台諸山。時而蓬頭赤足,時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鎮日酣睡,或長夜,或哭或笑,狀如瘋顛‘。①嘉定十年(1217),收彭耜與留元長為弟子。次年寧宗降御香,建醮於洪州玉隆宮,玉蟾‘為國升座‘,後又於九宮山瑞慶宮主國醮。嘉定十五年四月,赴臨安(今浙江杭州)伏闕上書,‘沮不得達,因醉執逮京尹,一宿乃釋‘。此後隱居著述。其著作甚多,生前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行世。後由彭耜纂輯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又有謝顯道等編《海瓊白真人語錄》、彭耜編《海瓊問道集》等。另據俞琰《席上腐談》稱,張《金丹四百字》、石泰《還源篇》、薛式《覆命篇》、陳楠《翠虛篇》等,皆為白玉蟾託名之作。
白玉蟾為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是內丹理論家。其內丹學說的中心為‘精、氣、神‘說。據稱:‘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與氣常保全。其精不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