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亂離後,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②說明唐代尚視其為人鬼之流。宋洪邁《夷堅支志》甲卷九載:‘潼州關雲長廟,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謹。偶像數十軀,其一黃衣急足,面怒而多髯,執令旗,容狀可畏‘。③表明宋代已被廟祀為神。
關羽受到統治者的崇祀,始於北宋末期。當時金軍不斷南進,北宋江山岌岌可危。宋徽宗認為可以關羽的‘忠勇義氣‘,激勵士氣和民心,乃於崇寧元年(1102)至宣和五年(1123)的二十餘年間,三次追封關羽為忠惠公、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加封壯繆義勇王,稱壯繆義勇武安王。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英濟王,稱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孝宗敕曰:‘生立大節,與天地以並傳;沒為神明,亙古今而不朽。‘④在宋王朝的褒崇下,關羽已成為既能以忠義氣節相號召的人間楷模,又是求雨祈晴、拯救生靈劫難之神。
元明統治者繼續崇奉關羽。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遣使祠其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敕建關公廟於南京雞鳴山,每歲四孟及歲暮遣應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誕辰,又遣南京太常寺官祭。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建關公廟於北京。萬曆十八年(1590),神宗敕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由王而晉為帝。
萬曆四十二年,敕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並將關羽定為武廟的主神,與崇祀孔子的文廟並列為文武二聖。
清統治者對關羽的崇奉有增無已。入關之前已在盛京(今遼寧瀋陽)建關帝廟,皇太極賜額‘義高千古‘。入關以後,清世祖於順治九年(1652)在北京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三年(1725),追封關羽父祖三代公爵,並授洛陽、解州關氏後裔五經博士。乾隆三十三年(1768),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至光緒五年(1879),已加封為: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佑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封號長達二十六字。
在關羽崇拜極盛的明清兩代,更盛傳關聖帝君顯靈的故事。大都為佑助官軍剿滅異己或農民起義。如關羽顯靈助戰,使朱元璋在鄱陽湖大勝陳友諒,正德(1506~1521)時劉六、劉七起義,天啟(1621~1627)間徐鴻儒起義;清軍甘肅蘇四十三起義、湘西苗民起義、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等等,都有關羽顯靈的神異故事。
舊時,關聖帝君被視為神通廣大的神靈而受到各階層的廣泛崇祀。廣大群眾以其信義耿介,奉之為驅邪除惡、扶正保民的大神;士人以其忠義正直,奉之為道德偶像;將士以其神武善戰,奉之為克敵制勝的軍神;商賈又奉之為招財進寶的福神。關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廣泛的信仰,除歷代帝王的褒揚崇封外,明代《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起了很大作用。
清何剛德《客座偶談》卷四雲:‘京中茶館唱大鼓書,多講《(三國)演義》,走卒販夫無人不知三國。北人好聽戲,尤好武戲,武戲多演三國也,……甚矣《演義》魔力之大也。但三國人才多矣,而獨注重於關壯繆,或稱關公,或稱關老爺,南人則又稱曰關帝,……北人崇拜者,視南人為甚,而關外為尤甚。‘⑤道教亦崇奉關聖帝君,約成書於北宋末南宋初的《太上大聖郎靈上將護國妙經》假託關帝傳經說咒,稱‘義勇武安王漢壽亭侯關大元帥‘,受玉帝敕命,為‘三界都總管雷火瘟部冥府酆都御史‘,宣示信眾,要‘寧為忠臣‘,‘寧為孝子‘,‘無論綱常倫理,無論日用細微,皆當省身寡過,不可利己損人。一念從正,景星慶雲;一念從邪,厲氣妖氛‘。⑥明萬曆以後成書的《三界伏魔關聖帝君忠孝忠義真經》稱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並提高其神權,謂其‘掌儒釋道教之權,管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土壘幽酆。
秉注生功德延壽丹書,執定死罪過奪命裡籍,考察諸佛諸神,監製群仙群職。‘⑦幾乎成為統管三界十方、佛仙人鬼的大神。
明清以後關帝廟祀幾遍天下,南達嶺表,北極寒沍,雖山陬海角,乃至海外,皆建有關帝廟。多數關帝廟,皆由道士住持,其祖廟解州關帝廟亦然。俗以五月十三為關帝生日,各地關帝廟皆舉行祭祀。吳郡(今蘇州市)地區,在‘十三日前,已割牲演劇,華燈萬盞,拜禱維謹。行市,則又家為祭獻,鼓聲爆響,街巷相聞。又相傳九月十三日,為成神之辰,其儀一如五月十三日製。俗以此二日雨,為關王磨刀雨,主ren口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