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思想,他們只有一種共同的思念,他們的心中只有一種共同的盼望,那就是他們將來的相聚。他們活著,就是為了那一天,為了那一天,他們甘願等上一千年。這條寬闊的天河也被他們感動,不再故意阻隔他們的相愛。他們每每用木頭做成一隻小船,寫上對方的名字,或者在一片樹葉上寫上對對方的思念,再把它到這條寬闊的天河的波浪中,波浪就會幫助這隻小船或者這片樹葉搖曳著漂到對方那兒。這條河融進了他們的眼淚,也融進了他們的思念,融進了他們刻骨的愛情,它因此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愛河”。誰如果在這條滿浸著他們相愛之淚的河中沐浴,他就會一心只想著對方而從此痴心不渝。掌管人間愛情的女神雲若也常來用她的金盃,盛滿了這愛河裡的水,倒進青年男女的心中,讓他們真心相愛,幸福一生。
七年之後,他們的真情終於感動了天后與王母太華的心。她派一位侍女靈潔傳達她的旨意,允許他們每月逢七那一天的傍晚都可以相會, 也就是說每月他們將有初七、十七、二十七三天可以相聚在一起。但嫉妒女神卻由於自己仍是單身一人,在心中極端嫉妒他們的愛情與甜蜜,她就故意和那位負責傳達天后命令的侍女說話,她說了許多令她驚嚇的事情,使她忘記了自己要做的事情,直到最後她才想起了自己的使命,但已記不清了是每月逢七還是每年逢七才允許她們相見,她不敢再回去重新詢問,就把這命令傳達成了只許他們每年逢七即七月七日的傍晚才能相見一次。於是,這殘酷的不可更改的天令使他們剛剛得勝的愛情又變成了一種愛的悲劇。他們對於這種新的打擊並不氣餒,因為他們畢竟每年都有一次機會相見,畢竟還可以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這一天盡訴相思之苦,撫慰一下胸中那已經等待了365日之久的刻骨銘心的愛情。這一天,天下所有的喜鵲都會匯聚到了天河上空,聚成了一個彩虹似的大橋,讓牛郎與織女透過這座喜鵲組成的橋相會在一起。後來就有了“鵲橋”這個名稱,用來指相愛的男女藉此相會。據說這一天你在各地都很少會見到喜鵲,因為它們都到天河上搭橋去了。而這一天之後,所有的喜鵲頭上的羽毛都會顯得七零八落,就是因為牛郎與織女相會時雙腳踩踏的緣故。但是它們的辛苦並不是沒有回報的,從此,人們將它們當成報喜的鳥兒來看待,將它畫入畫中,刻入石上,吟入詩中,把它當成了人們最愛的鳥類之一。
牛郎與織女踩著這喜鵲組成的橋樑,急不可耐的向對方走去,牛郎抱著兩個孩子,孩子們向織女揮著手,喊著“媽媽,媽媽”。他們在鵲橋的中間終於緊緊相擁在一起,眼睛裡滿含著激動、興奮的淚花。織女抱過孩子,牛郎擁抱著妻子,兩人的臉緊緊的貼在一起,只有幸福的淚水在他們臉上靜靜流淌。為了這一刻,他們等待了一年之久。多少個黃昏,他們計算著日期,多少個夜晚,他們想像著對方的音容相貌。過了這一天,他們又將面臨著365個相思的日日夜夜。這一刻,他們相互擁有;這一刻,他們一年來所有的辛痠痛苦都化為煙雲清風,他們緊緊依偎在一起,無聲地相擁勝過千言萬語,一串珠淚代表了心中的萬千掛牽。
他們那痴心不渝、千年不變的愛情不但感動了王母,感動了諸神,也感動了所有的世人。每一個人都希望像他們那樣擁有一種相愛一生、忠貞不渝的愛情。所以,後人就把三星中心的牛郎星也稱為“心星”或“心宿”(宿也是星的意思),用它來代表與對方堅貞的愛情,表示永不變心,天長地久之意。每年的七月七日,就成了人間所有青年男女特別是情人們的節日,人們把這一天稱為“七夕”,在這一天都向自己的情人與異姓朋友表達自己的美好祝福與自己的真摯感情,希望情人和自己能像牛郎希韋與織女紫琳一樣忠貞相愛,永不變心。
這一天牧童們採集原野上的花朵編成花環,掛在牛角上,把這一天作為牛的生日來慶祝。人們在這一天互送禮物,並在這天晚上相約相會,互訴衷腸。姑娘們還把七夕這一天作為“乞巧”節,祈禱織女能使自己雙手像她一樣靈巧,人們在這一天甚至在前一天晚上就開始舉行卜巧、乞巧、賽巧活動。卜巧是用器具卜算自己是巧是笨;有的姑娘透過食物來卜算笨巧:她們聚在一起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隻頂針、一個紅棗分別包到餃子裡面,誰如果吃到銅錢誰就有福,誰吃到棗子誰就會早婚,誰吃到頂針,則說明她將會成為一位巧女。乞巧是齋戒沐浴之後在庭院裡的香案上供上各式新鮮水果菜蔬、巧果糕點及茶酒等,焚香祭拜,默禱織女賜予自己靈巧智慧,還有的甚至祈禱織女保佑自己今後能遇到一個像牛郎那樣有情有義的夫君。賽巧就是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