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的一仇,將蘇州城足足燒了三天三夜……
蘇州從此沒落。不過百里之外的上海此時開始崛起,於是大量蘇州的精英紛紛遷至黃浦江畔,連同商鋪、家產與錢莊的存款,還有幾千年來祖先留傳下來的經商之道和“悶聲大發財”的理念,擦乾痛苦的淚水,拍掉毀城離家時身上留下的灰塵,加入到了建立又一座東方大港新城的行列。這是許多蘇州人的命運,更是多數“蘇商”的命運。
說“蘇商”,現在的定義可能稱江蘇的商人;其實歷史上的江蘇省原隸屬江南省,康熙時江南省一分為二,成為安徽和江蘇兩省,江蘇省的稱謂來自江寧府和蘇州府的合稱,因而“蘇商”更多的是指蘇州的商人。
� 楓橋鐵鈴關有好事者將“江蘇”二字分拆研究,認為“江”即為三點水加一個“工”字,繁體“蘇”字則由“草”、“魚”和“禾”字組成,於是“江蘇”二字從字面上便可作如下理解:水邊的手工業勞動者,將糧食、水產和絲綢等產品運往全國各地,使得這塊熱土成為聞名於世的富庶之地。有人考證:中國歷史上號稱十大商幫之一的蘇州洞庭商人,便出沒在蘇州西南的太湖邊上,就是他們將江南的貨物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各地,並在上海創造了一個巨大的金融灘頭和日後的東方第一大城。
今天的人們只知道蘇州人留給我們的僅是一座無數園林與小橋流水的“東方威尼斯”城郭,卻並不知道蘇州人還有比這些更為可貴的重大歷史性貢獻。從本世紀開始以來的幾年裡,蘇州市的工業總產值一直緊隨大上海之後,成為中國第二大工業基地!這個數字令蘇州人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