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汝寧軍控制區的其他地方就不會受到農民造反軍的威脅。
雖然這次戰鬥過程比較複雜,可雙方總的傷亡卻不大。汝寧軍傷亡只有一百多人。而農民造反軍傷亡和逃散的也只有六、七千。但是汝寧軍達到了戰前的目的,把農民造反軍的主力牢牢地盯住了,使得農民造反軍是動彈不得。所以經過了這五天的戰鬥,汝寧軍第一階段的作戰目標就順利完成了。
接下來汝寧軍就要開始實行第二階段的作戰目標了。就是要把農民造反軍死死地釘在原地,讓他們不能夠隨便流竄。(未完待續。。)
第四百三十七章圍著羊群的狼
農民造反軍最大的優點就是人多,他最大的缺點也是人多。因為沒有根據地也沒有產出,所以農民造反軍也只能夠不斷地流竄搶糧。
當然一些必要的掩飾工作還是要做的。在搶糧以後農民造反軍還是會拿出一小部分的糧食分發給當地的流民,吸引那些流民投靠自己的。
當然,還有些被搶掉身邊最後餘糧的百姓,為了自己的生存被裹挾到農民造反軍中。因此,農民造反軍根本就不是他們自詡的什麼俠盜,那些官府士紳的錢財糧食他們要搶,民間百姓的錢財糧食他們照樣要搶。這也就是為什麼農民造反軍恢復的速度這麼快的原因了。
而汝寧軍的第二階段作戰目標就是讓農民造反軍斷糧。只要把這些農民造反軍糾纏在這裡一個月左右,再派出騎兵斷了農民造反軍到附近搶糧的途徑,也不用汝寧軍動手,糧食這個兇手就可以把龐然大物般的農民造反軍給完全擊潰。
由於農民造反軍的人數有三十多萬,他們的行動根本沒有辦法隱蔽。而且現在地處大平原之中,就算農民造反軍出乎意料地逃離一段距離,他們帶著盆盆罐罐的也走不快,汝寧軍也可以很快地追上他們。所以現在的農民造反軍也只有三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就是:點起全軍進攻,徹底把汝寧軍擊退。可這麼一來,攻守就倒置了。有著工事和強大火力的汝寧軍正好可以大量殺傷進攻的農民造反軍,而自身倒可以躲在工事後難以受到傷害。而這麼一來,農民造反軍人數上的優勢也就被完全抵消了;
第二個選擇就是:不管大隊人馬了,那些首領帶著自己的三、四萬精銳迅速逃離。而其餘的農民造反軍就做為炮灰阻礙汝寧軍追擊的線路了。
可是不到迫不得已,農民造反軍的那些首領也絕對不會採取這個選擇。在小半年之前,這些首領遭受陳奇瑜的圍剿。當時他們的手中最多也就是萬把號人馬,而現在卻驟然變富,都有了幾萬甚至十幾萬的人馬了,讓他們毅然放棄現在所得回到從前?那他們肯定是不會願意的;
第三個選擇就是:派一支軍隊斷後,其餘的農民造反軍撤退。這應該是個最合理的選擇,可這也是農民造反軍最不可能的選擇。
那些首領誰肯把自己放在最危險的地方呢?都是老江湖了,別人為自己兩肋插刀倒可以,自己為別人兩肋插刀?那也就算了吧。
所以在會師的當天晚上,那些農民造反軍的首領倒也慶祝了一番。但是第二天一琢磨,他們也都明白了汝寧軍的意圖了。什麼也不用說。先想辦法把面前這支明軍給擊退吧。
因為張獻忠的到來,那些首領也對汝寧軍有了一些瞭解。所以立刻決定各營共抽出二萬多人在前面當炮灰,再在背後安排一萬精銳,象上次一樣準備沖垮汝寧軍的防線。
可這次的進攻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這次出征的汝寧軍擁有大小火炮一百五十多門,其中三磅以上的就有六十幾門。再加上火銃和火箭。首次暴風雨般的打擊以後,那些衝鋒的炮灰便潰不成軍地逃了回來。連農民造反軍的督戰隊都制止不了這個頹勢。
在冷兵器時代。沒有經過炮火洗禮的人。驟然遇上這麼猛烈的炮火,那精神上絕對就是受不了的。也確實如此,有一些逃回去的農民造反軍精神確實失常了,督戰的那些親兵一連砍了好幾個才制止住了混亂。可這麼一來,擊退汝寧軍的計劃也就破產了。
接著就該汝寧軍對農民造反軍採取行動了。他們也不靠近農民造反軍的營地,反而把騎兵分成了一股股二百到五百的分隊。分聚合擊農民造反軍外出徵糧甚至取水的部隊,並且在後來接連幾次打敗農民造反軍反擊的騎兵,使得農民造反軍完全被限制在自己的營地中了。
在騎兵的作戰中,戰馬的優劣可以說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提汝寧軍和農民造反軍騎兵裝備、訓練水平和戰術運用的天壤之別。只看看戰馬吧!
汝寧軍都是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