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如果吳世恭寫封給侯恂求情的四平八穩奏章,那估計根本就呈不到崇禎皇帝和內閣大學士的跟前,最多是轉發給兵部,接著兵部回一封斥責吳世恭不要多管閒事的公文就了事了。
可吳世恭這道奏章太奇葩了,瞬間就風靡了整個京城,那是奇文共欣賞啊。連崇禎皇帝都捧著這道奏章細細品味,並把這趣文當笑話一樣說給後宮嬪妃們聽。也就是說,完全變成了一場娛樂活動。
可吳世恭的奏章確實噁心到了溫體仁,更讓溫體仁難過的是,他還不能夠把吳世恭怎麼樣。
侯恂獲罪,作為學生的吳世恭來求情,這怎麼樣也不能夠去打擊報復。要不然,溫體仁在崇禎皇帝面前豎立起的光輝形象將會毀於一旦。這原因還是前文所說的,明朝是儒家思想大於朝廷法規的,天地君親師嘛!
可吳世恭所說的理由又是什麼啊?他在崇禎皇帝和朝中重臣心目中,就是四個字——臭名昭著,和偉光正根本搭不到一點邊。那貪財好色就更不用說了,而且一直想逃回京城享福,哪裡來的不怕死啊?唯一可以承認的是,吳世恭確實會打仗。
如果侯恂培養的就是這種學生,那他這個老師有著什麼樣的品德?那還用多說嗎?
更為可氣的是,吳世恭完全混淆了貪汙的概念,把明朝官場上的規矩完全掀露了出來。要知道,在明朝官場是有著很嚴格的貪汙概念的,而侯恂所犯的,恰恰就是明明白白的貪汙。(未完待續。。)
第五百四十七章一場誤會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官俸低的驚人。可千里為官只為財,就是要做清官也是要養家餬口的,畢竟象海瑞這樣的奇葩,也是幾百年只出一個的。所以在明朝官場上,形成了例如“三節兩敬”這樣的額外收入,而這個收入就有一個專用名詞——陋規。
既然叫做陋規,那這種收入當然擺不到桌面上,而人的貪慾也是無止境的,所以到了明末,形式各樣的陋規也就越來越多,比如軍餉的折扣就是一種。
而在長期的陋規形成過程中,陋規就形成了一個成熟的產業。該收多少陋規?哪一級官員該拿多少?這都成為了約定俗成的事,連明朝的皇帝也不能夠隨意打破官員的這種收入。也就是說,在明朝,只要老老實實收陋規的,那就是個清官了。
而一名官員貪汙,那就證明了他拿了陋規外的錢,或者是在陋規裡多拿了一份。這樣違反規矩的官員當然是要治罪的,而侯恂正是兩樣都犯,而且拿的數量又很多。
所以溫體仁確實掌握著侯恂貪汙的確鑿證據,他又利用崇禎皇帝擔憂朝廷財政緊張的心理,成功地挑起了崇禎皇帝的怒火,所以成功地把侯恂下了獄。
可是吳世恭卻把貪汙和陋規這兩個概念混淆在了一塊兒。而且他還大開地圖炮,不僅指責所有的文武官員貪汙,而且指責朝廷不發給汝寧軍軍餉。不過溫體仁根本不需要向崇禎皇帝去解釋吳世恭的地圖炮,因為崇禎皇帝也很清楚官員的陋規,更清楚國庫空虛,有些戰兵也是有很長時間沒發放軍餉了。
但讓溫體仁奇怪的是:難道這個地方武夫不知道這麼一來,他以後會被朝廷刁難很多啊?那吳汝寧真的不要未來了嗎?這隻能夠用傻瓜來形容吳世恭了。
因此,對於這種傻瓜只能夠放任自由了。就是把吳世恭踩到地底。溫體仁也得不到什麼喝彩聲,反而獲得一種勝之不武的惡名了。因此,對於吳世恭的挑戰,溫體仁卻被逼迫著不能夠還手,這也讓溫體仁是憋得相當辛苦啊!
所以說,雖然朝廷的反應出乎了吳世恭的意料,但吳世恭的奏章還是獲得了原來的效果。
當然,這樣亂七八糟的奏章肯定不會起到什麼作用的,侯恂依然唱著《鐵窗淚》,更為了約束看管住那多嘴的吳世恭。溫體仁就把谷正卿安排到了汝寧府。
而谷正卿想明白了這一切以後,就把吳世恭是否派兵護衛自己,上升到了豎立自己權威的高度了。那可是一場殊死戰爭啊!是決定誰在汝寧府掌握著首席話語權的戰爭,這時候的谷正卿已經是完全忘記了,當時他是如何死皮賴臉地哀求著吳世恭幫忙。要魏忠賢放過他這隻小蝦米的。
可谷正卿根本不知道,吳世恭根本沒興趣陪他玩這種幼稚的遊戲。有了汝寧軍。吳世恭就在汝寧府有著足夠的影響力。根本不需要用踩谷正卿的方法去證明自己。所以吳世恭對谷正卿的再三下令是置若罔聞。
而這一舉動就把谷正卿給激怒了,他就賴在濟寧不走了,連汝寧府中派出了幾名官吏來相邀也不理睬,一定要吳世恭派出兵來,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