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崇禎四年下半年,規模驚人的大淩河之戰爆發,吸引了北京方面的全部注意力。由於本位面建奴對京畿的破壞力遠較歷史同期為甚,北京朝廷的財力物力更加困窘,只能把僅有的一點兒資源統統向遼西戰場傾斜……如此一來,東江鎮就成了後孃養的,再次陷入斷糧危機!
——崇禎四年的東江鎮,雖然已經不如天啟七年、崇禎元年毛文龍大帥還在世之時的盛況,但依然還有三萬左右的兵員,分佈在覺華、鎮江、橫山、金州、蛇浦、色利島、章子留島、城島,鹿島、長山島、小長山島、王家島,彌串堡等上百個城堡、城池、港口和島嶼。此外還有島上的遼民、官兵親眷,以及逃難過來的遼民,再加上設定在朝鮮境內的鐵山“難民營”,全軍鎮轄下的遼民總數不下二三十萬之眾。
雖然東江鎮的軍民也不是沒有試過屯田,但遼東最肥沃的遼河平原已經被韃子奪了去,東江鎮現有的地盤大多都是些貧瘠海島,即使在現代世界,農產收成也很是悲劇。再加上如今全球小冰河期災害不斷的惡劣氣候,能夠有點收成簡直是奇蹟,顆粒無收反倒是正常……所以,東江鎮還是隻能指望從後方運糧。
結果到了崇禎四年下半年,從山東登州和天津那邊過來的糧船日漸稀少——即使地方官府還能組建得起運糧船隊,也被關寧軍那幫只會造反不會打仗的飯桶給截了去,偏偏朝廷寧可把成百萬的餉銀送給這些反骨仔,也不肯給東江鎮的忠臣提供補給。而東江鎮本身也沒多少囤積,戰兵的口糧都不夠吃,再加上一干**將官的層層剋扣,那些原本就餓得半死、勉強存活的軍戶和遼民,日子自然更加難熬,從秋天的時候開始,遼東各島就已經陸續餓死了無數的人,整個東江鎮的景象又一次變得慘絕人寰。
如果是毛文龍大帥還在的情況下,東江軍或許還能奮起餘勇,對建奴發起搏命一擊,試圖從敵人的手裡搶奪糧食熬過難關。但鑑於眼下東江諸將人心離散、內訌不斷,還有許多人已經跟建奴暗中勾搭的撲街情況,東江軍想要維持下去都十分困難,自然只能是在饑荒面前垂手等死了……所以皇太極才能傾盡舉國兵力,把全部本錢都押到大淩河戰場,而不用擔心盛京和遼陽腹地被東江軍趁虛而入,來一記黑虎掏心。
但就在數十萬東江鎮軍民瀕臨餓斃,即使想要賣身為奴都無人來收的時候,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嘟嘟——”
一陣異常嘹亮的汽笛聲,打破了旅順口海面的寂靜。旅順口海灘上、山崖上那些餓得兩眼昏花的東江鎮軍民,困惑地扭頭望去,然後就被出現在海上的龐然大物給嚇得渾身哆嗦,思維一片空白……
大船!
好大的船!
怎麼會有這樣大的船啊!
而且居然還是一艘鐵船!
大明水師那些一千料的所謂“大號戰船”,跟眼前這艘巨大的鐵船相比,簡直就好像玩具一樣可笑。
“……我的娘誒……這船起碼有幾千……啊不……起碼有幾萬料吧!”
無論是士兵還是平民,全都聚集在海灘和山崗上,一律滿臉的目瞪口呆,傻傻的看著那艘大船,畢竟他們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這麼大的船,甚至連聽都沒聽過。直到這艘巨大的鐵船緩緩駛進海灣,巨大的船頭逐漸張開的時候,他們才“媽呀”、“土地爺顯靈”、“妖怪船來啦”的大叫著四散奔逃。
下一刻,岸上的村鎮營寨就在一瞬間亂了套,明軍和百姓全都在鬧哄哄的四處奔走,家家閉戶,把門關得死死的,幾處碉堡上還點起了烽火,一副雞飛狗跳的樣子,宛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身穿一套俄式軍大衣的毛十三,站在一號登陸艦的艦橋上,拿著從某位“首長”手裡借來的望遠鏡,仔細地看著岸上熟悉的情景:港口邊好像牲口圈一樣的“人市”、荒野間被剝了樹皮的枯樹、道邊荒草叢中遺棄的死嬰、餓得跑不動路的餓殍,被野狗和饑民一起爭食的所謂“路倒屍”……一時間不由得淚流滿面。
“……鄉親們真是太苦了,但不要緊,等上了首長的船,你們就等著享福吧。”他在心中默默地念叨著。
在去年的這個時候,毛十三跟岸上這些在死亡線上掙扎的人一樣,也是東江鎮一個普通的軍戶孩子,原本住在旅順,後來跟著養父一起搬到了鴨綠江畔的鎮江堡。記得那一天他實在是太餓了,於是就趁著下午日頭暖和點的時候,偷偷跑到了海邊,想看看冰碴覆蓋的沙灘下能不能刨出來幾個貝殼,再不濟挖幾個螃蟹螺絲什麼的填填肚子也好——自從崇禎三年入秋之後,他已經有兩個多月沒吃上像樣的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