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另一種歷史上的現在這個時間點,眼前這些艦艇基本上不是早已葬身海底,就是因為燃油短缺而成了趴在碼頭旁邊不能動彈的鐵棺材。不過在這個世界,有著開了外掛並且極度仇美的艦娘蘇菲,一直在拼命摁住美國佬往死裡打,所以眼下這些戰艦看著還是威風凜凜……可惜前途貌似也不太妙就是了。
薄薄的晨霧之中,伴隨著一陣悠長的汽笛聲,一艘體型寬闊的客貨兩用商船從外海緩緩駛入特魯克錨地,沒有靠上碼頭,而是暫時停在了深水區。接下來,岸上的人派出幾艘小型交通艇靠了過去,從大船上接下了一些乘客和郵件。然後,這艘商船就再一次從特魯克環礁拔錨啟航,駛向更遠方的真正目的地。
當這艘商船從特魯克環礁升火起錨和再次鳴響汽笛的時候,王秋透過手中的高倍望遠鏡看到,無論是在商船的船舷,還是在交通艇上,都有穿著水手服的日本女孩子在互相敬禮致意……
沒錯,就是一群群穿著水手服的日本女孩子,在操縱著這些小艇和武裝商船劈波斬浪!
雖然是好像後世御宅文化漫畫書裡一樣的場景,但它出現的真實背景,卻是毫無半點旖旎與浪漫可言。
簡單來說,就是男人死得太多了,所以只能讓女人上船繼續為戰爭拼命……真相就是如此的殘酷。
※※※※※※※※※※※※※※※※※※※※※※※※
——雖然有著艦娘蘇菲這個喪心病狂的氪金戰士,在完全不顧忌遊戲平衡性的情況下,拼命開外掛大殺四方,摁住美國人的腦袋不管不管地往死裡打,讓日本帝國的戰爭機器成功地運轉到了一九四五年秋天。
可問題是,即使算上臺灣和朝鮮這樣的殖民地,二戰時期的日本也不過是一個總共只有一億人的國家。
自從滿洲事變以來,日本帝國窮兵黷武了這麼多年,從中國、南洋一路打到印度,再向南越過赤道打到澳洲,如此廣袤的佔領區需要大量兵力駐防,每一天都有無數的大和男兒在流血犧牲,每一塊佔領區的自然資源也需要勞動力來開發,然後為了把這些資源從原產地運輸到需要的地方,又得依靠大量的船隻和水手。結果戰爭打到現在,日本帝國不僅兵力已經捉襟見肘,連本土的人力資源都已經快要枯竭了。
儘管日本政府為了彌補運力缺口,從蘇聯弄到了大量的商船,然後又利用南洋各島倉促興辦起來的一堆沙灘造船廠,硬是土法上馬,就地建造了不少亂七八糟的民船。可是,造一條船隻需要幾個月,把一個嬰兒養到成人卻需要十八年。在軍隊和開拓團徵發了那麼多壯丁之後,就再也湊不出多少富餘的人手去開商船了:這事兒可不能交給朝鮮或中國勞工去辦,否則萬一這幫“非國民”開著船拉著貨集體投敵了可怎麼辦?
於是,被勞工荒給逼急了的戰時大本營,只得硬著頭皮腦洞大開,進一步突破日本社會的傳統觀念,動員一部分日本女性當水手投入航海運輸事業,成立了所謂的“海援隊”,也就是傳說中的“少女艦隊”……
——聯合艦隊的正規軍艦,當然不會交給這些最多隻有出海打漁經驗的女人來擺弄,哪怕是魚雷艇或者日俄戰爭時期的舊船都不行,更別提其中不少甚至是還在讀高中甚至國中的女孩子。不過,那些加裝了高射炮或機槍的武裝商船,還是可以交給女人們練練手的。起初,有關方面只是突破常規,讓一些女人上船當水手,把商船水手變成男女混合編制,就像在本土讓女人進工廠下礦井一樣。後來,隨著戰爭的傷亡日漸慘烈,更多的男水手被徵召進海軍,開始逐漸出現了全女性水手編制的運輸船,甚至連女船長都冒出來了幾個……
而在以特魯克為中心的“南島新日本”,由於人手實在緊張,乾脆已經把女子學校變成航海學校了。
上述叛道離經的做法,若是在和平時期,恐怕早已掀起軒然大波,但在如今的戰爭年代,卻彷彿顯得再正常不過——什麼傳統、禮法統統都得靠邊站,戰爭就是一切!一切為了戰爭!敢唧唧歪歪就是“非國民”!
雖然她們眼下主要只是在相對安全的後方航線上跑運輸,或者在港區裡開交通艇,偶爾用自衛火力打幾架美國飛機,以及被美國潛艇一發入魂,掉進海里跟鯊魚比游泳什麼的,但隨著戰爭的日漸殘酷和壯丁的逐漸枯竭,或許到了哪一天,戰時大本營也會被迫捏著鼻子,讓她們上前線去直面槍林彈雨也說不定。
這就是總體戰,工業文明打造出的至極魔獸,其血肉為油鋼銅鋁,其肌腱為鐵路輪船,其內臟為工廠農田,其爪牙為槍炮炸藥,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