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陸戰隊舊兵營裡——這是一座典型的美式建築,有三層樓,很不錯的洗浴設施和廚房,以及充裕的物資儲備。陸戰隊員繼續吃著戰前儲存在兵營裡的食物,還有足夠的藥物、衣服和毯子,不需要日本人提供任何東西。
由於戰前駐華美軍和駐華日軍的關係一直不錯,當地日軍對待他們的態度也很客氣。即使在淪為戰俘之後,這些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也能繼續在天津本地自由地寄信和收信,還被允許每週接受兩次訪客探望,也沒有被日本人要求強制勞動之類,除了不準外出之外,乍一看似乎跟戰前的生活沒有什麼差別。
在此期間,日本人甚至還給他們繼續發軍餉:軍官的薪水和同級別的日本軍官一致:少尉每月70。83日元,中尉每月85日元,上尉每月122。5日元,少校每月170日元,中校每月230日元,上校每月312。5日元。不過需要扣除每人60日元生活成本,包括食品42日元、服裝15日元、裝置和電力3日元。普通士兵每天可獲得5日分的零花錢。由於這段時間只吃不動,也懶得訓練,幾乎所有人都比戰前長胖了一圈兒。
——看看這些美國佬享受的戰俘待遇,那些被日軍埋進萬人坑的中國俘虜,恐怕都該淚流滿面了……
一年之後,天津美國海軍陸戰隊兵營裡的囤積物資基本消耗殆盡,而兵營的建築物本身也被日本人預定了別的用途。於是,這兩百多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被日軍安排著乘上火車,轉移到了瀋陽郊外的一座特設戰俘營。那裡的條件自然比不上天津的海軍陸戰隊兵營,但總的來說也還算可以,生活環境相比之下算是不錯的了。日本和偽滿洲國的報紙把它稱為是模範戰俘營,有時候還會有紅十字會的代表前來探訪和慰問。
瀋陽郊外的美國戰俘營本身,是由一座廢棄的小型工廠改建而成,戰俘們被安排住在三棟兩層樓的建築裡,每層建築被分割成六個寢室,寢室裡是上下鋪,看上去很像是普通的學生寢室。戰俘之中的軍官和士兵被分開居住。所有的建築都有電燈,但是燈泡的功率只有10瓦特,很難供人閱讀。暖氣由一個俄製火爐提供,每個火爐為兩個房間供暖。冬天營區裡不太暖和,燃料是配給的,每天只能用定額的煤。
除了生活區,戰俘營裡還有醫院、餐廳、浴室、開水房和車間。每個士兵每兩天可以洗一次澡,軍官每天都可以洗澡。戰俘營的下水道和城市的下水道系統相連,戰俘們的日常用水最初由營區裡的一口井提供,水質不是很好,需要煮沸才能喝。不過,很快就有一座水塔在戰俘們居住一段時間後建成,使得戰俘營用上了自來水。整個戰俘營被磚牆和電網環繞。牆的四角都有瞭望塔,日本守衛每天二十四小時值勤。
瀋陽戰俘營的食堂在一棟獨立的大樓內,只有廚房和一個麵包房,沒有就餐的座位。食物由戰俘自己輪流準備,由日本人監督。每個寢室的室長作為代表,用木桶領取食物帶回寢室內分享。美國戰俘在這裡每天可以吃到三頓飯,但是菜色每天都是一個樣,早飯是穀物粥,午飯和晚飯是大豆、玉米和蔬菜湯,外加少量由麵粉和大豆製成的糕點。基本沒有米飯,也沒有面包,每兩個月才提供一次肉。蔬菜主要來自於戰俘們自己耕種的菜園,主要有洋蔥、土豆、捲心菜、蘿蔔和大白菜。如此算來,戰俘每人每日攝入的營養量在2000…2400卡路里之間。如果是外出幹活的戰俘,還能從服務的公司那裡獲得一些額外的食物。除此之外,瀋陽戰俘營每隔兩天還能收到一次國際紅十字會的食品包裹,裡面有肥皂、罐頭、糖果和餅乾。不過包裹裡的罐頭在分發給戰俘之前,都被日本看守穿了孔,以防其囤積起來,作為越獄逃亡的乾糧,因此必須迅速吃掉。
——雖然這樣的伙食標準,跟美國戰俘們之前在國內的生活水平肯定是不能比。但是在二戰時代的東亞,卻已經絕對稱得上是優待了!要知道,當時就算是在日本國內,每個日本人每天配給的主食也只有三百三十克大米,副食品供應更是寒酸,只夠吃一日兩餐,每人每日攝入營養量平均才只有一千八百卡路里,市場上食用油和砂糖的供應量幾乎為零,比瀋陽戰俘營裡的這些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吃得差多了。至於那些被日偽當局規定只能吃“混合面”和橡子麵,偷偷吃幾口大米就算“經濟犯”的東北本地人,就更是甭提了……
在冬天,戰俘營分發了充足的毯子和棉襖,到了春天,這些棉襖會被收回。夏天則會發放涼蓆和蚊帳。總的來說,在穿和住方面,美國戰俘們至少是享受到了日本雜牌部隊普通士兵的待遇。
而在醫療衛生方面,這些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