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部分(2 / 4)

小說:大穿越時代 作者:空白協議書

被迫棄耕荒廢。日本在戰前擁有的七千二百萬人口,在戰爭結束之後打得僅剩三千六百萬。由於本土經濟崩潰,無法養活太多人口的緣故,這僅剩的三千六百萬日本人之中,又有一半左右,也就是一千八百萬人被遷移到了南太平洋諸多島嶼,還有新佔領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居住。更糟糕的是,倖存的這三千六百萬日本人之中,還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比例失調問題,健康育齡男女的比例差不多達到了一比四!也就是說,一個男人需要娶四個女人,才能保證沒有太多剩女出現。

日本的新政府為此不得不修改了婚姻法,宣佈在二十年內恢復一夫多妻制。此外,為了儘快增加人口,日本政府甚至又將日本女性合法結婚年齡,一口氣下調到了匪夷所思的九歲,由此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因此,雖然是世界大戰的勝利者,但日本在戰後也已經是氣若游絲、奄奄一息。再加上由於日本新政權革命得不夠徹底,保留了太多舊時代的殘餘勢力,未來的內部鬥爭和撕裂很可能會非常嚴重。所以,日本這個國家在戰後能否繼續保持強勢,成為新世界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委員會認為還有待繼續觀察和研究。

在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日本帝國政府統治下的朝鮮半島,擁有大約兩千四百萬人口。

二戰爆發後,朝鮮作為當時日本帝國的一部分被投入了戰爭,並且有三百萬朝鮮人在戰爭之中傷亡和被遷往海外。日本舊帝國政權崩潰之後,朝鮮半島隨即贏得了自由與獨立,但很快又爆發了革命勢力和反動勢力之間的血腥內戰。在這場朝鮮內戰和隨後的大清洗期間,至少一百萬朝鮮人因此而死亡。

再接下來,跟全世界的其餘所有國家一樣,新生的朝鮮共和國遭遇了冰島火山大噴發導致的全球異常低溫氣候,國內糧食產量,尤其是水稻的產量劇減,在此期間出現了嚴重的全國性大饑荒。

除此之外,朝鮮共和國還先後四次承受了美國戰略空軍的核爆,朝鮮的首都漢城、陪都平壤、朝鮮的第一大港口釜山和朝鮮北部港口清津,合計四座重要城市,在核爆的蘑菇雲之中被徹底毀滅,光是在核爆中的直接死亡人數,就超過了兩百萬。而與此同時,美軍對朝鮮半島投擲的細菌彈,又導致了一場全國性大瘟疫在朝鮮半島的爆發和蔓延。在這樣多的災難的連番打擊之下,目前的朝鮮人口只剩下了大約一千五百萬。

因為平壤和漢城皆遭遇核爆,朝鮮共和國的臨時首都目前不得不暫時遷移到了西南部的光州。朝鮮國內絕大部分的工礦企業和鐵路交通也因此陷入癱瘓,由於基礎薄弱的緣故,朝鮮迄今尚未完全恢復鐵路執行。

不過,像朝鮮共和國這樣程度的損失狀況,放在歐洲也就是一般的平均水準,談不上非常嚴重。

總的來說,東亞地區在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戰之中,先後損失了大約一億兩千萬到一億三千萬的人口(含遷出人口),但倖存下來的東亞黃種人數量,依然多達戰後全球人口的一半左右。

再考慮到日本海陸軍在世界大戰之中的傑出表現,如果接下來不再發生非常巨大的變故的話,那麼預計黃種人在未來世界的國際地位,必然將會有相當程度的提高。

五、南亞和東南亞

在剛剛落幕的世界大戰之中,就全球人口損失的角度來說,南亞和東南亞也是一個重要的戰場。尤其是當美國總統在金門大橋下簽字投降的同一時間,南亞的印度斯坦內戰卻依然打得如火如荼。

事實上,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的時候,就已經有一部分印度殖民地部隊,在大英帝國的米字旗下,來到北非和歐洲前線參戰。而當日軍橫掃馬來亞,攻陷新加坡的時候,也有數萬印度士兵戰死或被俘。

不過,南亞地區真正的大規模流血,還是從日軍於一九四二年登陸錫蘭島,並且扶持印度國大黨前主席錢德拉。鮑斯發動印度民族大起義開始的。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國大黨、穆盟、土邦主、英國殖民軍和入侵的日軍,甚至還有一部分滯留於印度的中國舊反動政府遠征軍,把整個南亞次大陸打成了一片屍山血海。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印度斯坦大混戰之中,各方勢力的陣營劃分顯得非常混亂,已經不能用簡單的入侵和抵抗,或者說殖民鎮壓和解放起義來劃分,也不能完全用信仰、民族和幕後支持者來劃分。

事實上,對於置身這片戰場的任何一方領導者來說,他們面前的戰局和後方的形勢都是令人眼花繚亂的:盟友和敵人的角色隨時都在變幻,各勢力內部的叛變和篡奪也是層出不窮。有時候,一場戰役的勝利,對於領導者來說往往並非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