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見不斷調整自己的科學判斷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既無助於釋疑解惑,又傷害了本學科的聲譽。
綜合墓室和墓道形制因素,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兩室墓其平面形制,前室多為橫長方形、長方形,也有方形的,後室多為長方形,其次為方形。韓國河先生指出:魏晉多行“不封不樹”的薄葬政策,然墓葬形制仍承襲了漢制,洛陽地區清理的魏晉墓群,大型墓仍然保持雙室的佈局,但明顯已有單室化的趨勢,這是新變化。曹魏雙室墓多為方形前室,長方形後室,這由曹魏偃師杏園M6、洛陽16工區曹魏墓和著名的曹魏洛陽正始八年墓可以清晰地看出來,這可能沿襲東漢晚期而來。從漢魏考古發現看,兩室墓前堂後室均為方形是罕見的,從文獻看,漢獻帝禪陵前堂後室都是方形;西高穴2號墓,前堂後室也基本上都是方形,如果墓主人是曹奐的話,那麼兩人相同的“禪帝”身份,葬室格局相近,是否隱含了什麼特殊含義?我們不得而知。從西晉主流單室墓看,以方形居多,西晉帝陵由司馬懿當年臣子身份而來的單墓室特徵,被重視孝道、傳禮之家的晉武帝所沿襲。而從墓道角度看,長而寬加上階梯式內收墓道是典型的西晉高等級墓的特徵。朱岩石先生指出西高穴大墓的墓道和西晉帝陵的構造很相似就是這種深刻認識的反映。韓國河先生還指出:西晉徐美人墓道形成五層臺階,這種多層臺階式的墓道不僅包含有一定的等級成分,也預示著多層多重建築院落的寓意。西高穴大墓從墓葬形制看,兼具魏晉兩個朝代的特點是十分明顯的。
為什麼不說是曹操墓(7)
怎麼解釋諸多東漢末期特徵的物品的跡象?漢末魏晉時期,鄴城地位只在曹操攻佔後至其末年時最為重要,先是丞相府所在地,後成為魏王國國都,實際上有國都之尊,成為當時政治、文化、軍事及貢品接受中心,曹操時期搜刮斂來的民脂民膏(好東西)都集中存放在鄴城,曹操本性不浪費,故而存了很多東西;其次則是許都。曹丕曹睿時,這種局面就改變了,鄴城地位下降,所轄範圍被曹丕一分為三稱為三魏,好東西大多輸往洛陽,變為洛陽居首,許都因負有對南方的重任則在其次。鄴城之藏品精品為曹操時所藏,而曹操時期的東西至西晉中晚期尚有大量存貨沒有用完,是以陸雲尚得而見,這從陸雲給陸機的信中可以知道。“一日上三臺,曹公藏石墨數十萬斤,雲燒此消復可用,然煙中人不知,兄頗見之不?今送二螺。省曹公遺事,天下多意長才乃當爾作弊屋向百年,於今正平夷;塘乃不可得壞,便以斧斫之耳。爾定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陸士龍集》、又略見《太平御覽》六百一。)曹魏後期,司馬氏秉政,鄴城成為“監禁”管理曹魏王室子弟的集中地,即便是進入西晉時期下葬,將儲存的東漢晚末期風格物品放入墓葬也沒有問題,並不奇怪。
哪裡來這麼多曹操物品呢?古代像曹操這種創業的大人物以及皇帝過世之後,並不是將所有喜歡和用過的東西都帶入墓葬,而是專門存放起來,供子孫後代瞻仰憑弔。曹操的東西,史書記載存世不少,這是很明確的,他陵上寢殿就是存放這些東西的地方,曹丕拆寢殿的時候下詔說“車馬入廄,衣服還府”,就是將其從陵上搬回鄴城,勢必專門存放,終曹魏一代不會有變化。曹操的東西,在曹魏時沒有特殊原因是絕對不會加以毀壞的,這些東西可謂神蹟、聖蹟,如果毀壞有可能要被殺頭。但進入西晉之後,其性質就變了。當時曾在鄴城任西晉成都王司馬穎屬官的陸雲見到曹操存放的遺物,陸雲在《與兄平原家書》中給他哥哥陸機說:“近日夏案行曹公器物,取其剔齒纖一個,今送以見兄。”(《陸士龍集》、《太平御覽》卷714作“今以一枚寄兄”。)“一日案行,並視曹公器物,床薦席具,有寒夏被七枚;介幘如吳幘,平天冠、遠遊冠具在;嚴器方七八寸,高四寸餘,中無鬲,如吳小人嚴具狀,刷膩處尚可識;梳枇、剔齒、纖綖皆在;拭目黃絮二在,有垢黑,目淚所沾汙;手衣、臥籠、挽蒲、棋局、書箱亦在,奏案大小五枚;書又作欹枕,以臥視書;扇如吳扇、要扇亦在;書箱五枚,想兄識彥高書箱,甚似之;筆亦如吳筆,硯亦爾;書刀五枚,琉璃筆一枝,所希聞,景初三年七月七日,劉婕妤折之。見此期復使人悵然有感處。器物皆素,今送鄴宮大尺聞數。前已白其糹惠悵及望墓田處是清河時。臺上諸奇變無方,常欲問曹公:‘使賊得上臺,而公但以變譎因旋避之,若焚臺當云何?’此公似亦不能止。文昌殿北有閣道,去殿丈,內中在東,殿東便屬陳留王,內不可得見也。”(《陸士龍集》,又略見《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五,《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