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問伊尹任賢之道。伊尹回答:
“故明君在上,慎於擇士,務於求賢,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祿,賢者進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是以主無道憂,下無邪惡,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生,潤澤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好賢則進賢,惡惡則退罷,如此則“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生”,孔子於三代興亡治亂之際熟諗於胸,故於善善惡惡之關係自格外措意。《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也載景公問晏子為政之患,晏子答以“患善惡之不分”。孔子聞之曰:“此言也信矣。善進,則不善無有入矣;不善進,則善無有入矣。”
孔子認為,善惡是互相敵對消長的,由此以見好善惡惡之不可稍怠,其與為政治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小人進,君子則退縮,沒有別的原因,顯然是君主用小人之才而不用君子之德。小人巧於迎合並且顯得頗為殷勤,挾其長處善於投其所好。
歷史上的許多經驗也告訴我們,君主治國,其刑辟之繁省與其能否好賢惡惡,亦即能否求賢得賢用賢有一定關係。奸臣當道,恣意妄為,濫用刑法,法又管不著,禮也莫奈其何。而且,一個政府的官僚機制總是有一定限制的,這種小人多了,勢必佔據了大量資源,阻塞了賢人的進身之路,而關鍵的是,小人在位,極大地敗壞了社會的風氣。所以,君王須有真正的好賢惡惡之心,懷切實的求賢若渴之情,而後方能得賢;得賢而能真正用賢,然後才能“刑不煩而民鹹服”。
說到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