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的米袋,像個十足的男子漢,可是媽媽卻說:“去去去,別搗亂,你太小了,拎不動!”
“媽媽,我拎得動!”
“說了拎不動,一邊玩去!”
且不說孩子的積極性被打消了,媽媽的經驗和判斷像是判官下的判決書,讓孩子覺得“我不行”。所以,即使事實上他只要用盡全力,還是可以拎起那個沉沉的米袋的,也會因為媽媽的判定而從心理上降低了自己的能力,最後這個米袋在孩子的眼睛裡也變成了龐然大物,變得沉重無比,小小的他自然就不會想著可以拎起來。
“媽媽,明天測試跑100百米,我肯定能跑優秀!”
“就你?快2歲了才會走路,差點把我和你爸急死。會走會跑了,也老是磕磕絆絆,比不上人家利索,這回能跑優秀,太陽就從西邊升起來了!”
媽媽的論點是“孩子跑不了優秀”,為了使這一論點成立,她找出論據,擺事實,講道理,也許有的孩子個性倔強,不服輸,但多數情況下,孩子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媽媽說我不行,我真的不行吧?”久而久之,他就再也不會想到自己能行了。
“什麼,你想報考北京的學校?北京那麼遠,去那做什麼?南京照樣有好學校,為什麼去那麼遠?你想一想,從小到大,你從來沒有離開過家,出過遠門,你的生活從來都是媽媽照顧的,衣服髒了有人洗,屋子亂了有人收拾,你要是去北京,誰照顧你?自己照顧自己,你肯定不行!”
結果,因為一句“不行”,孩子放棄了心愛的大學。
家長朋友們暫時把“不行”放在一邊,想想看,你為什麼對孩子說不行?你是擔心孩子受傷吃苦,還是根據經驗判斷孩子能力真的不行?是否存在“行”的可能性?要知道,人往往容易在心裡設定障礙,所以,家長自然地認為孩子做不到,其實,只要解除了這個心理障礙,“行”並不是那麼難,“奇蹟”也可以出現。
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會上,美國選手吉·海因斯以秒的成績打破了男子百米賽跑的世界紀錄。根據當時的攝像鏡頭記錄,他在撞線後回頭看了一眼記分牌,然後攤開雙手說了一句話。
他說的是什麼呢?
他說的是:“上帝啊!那扇門原來虛掩著。”
事情是這樣的,海因斯說:“自歐文斯創造了秒的成績之後,醫學界斷言,人類的肌肉纖維所承載的運動極限不會超過每秒10米。看到自己秒的紀錄後,我驚呆了,原來10秒這個門不是緊鎖著的,它虛掩著,就像終點那根橫著的繩子。”
孩子猶如一棵小樹,想讓他根深葉茂,成為棟樑之才,就不能在他成長初期告訴他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無疑是一種變相的心理打壓,在這樣的打壓之下,雖然樹也長高了,葉子也綠了,但是,失去了小樹應該有的蓬勃向上的氣勢。失去了自信,又怎能昂首挺胸、登高望遠?不是小樹不願意如此,而是他失去了這種精神、這種抱負,因為他“不行”!
不要再給孩子侷限,讓孩子形成“我什麼都不行”的思維定式,要知道,任何人都具有無盡的潛能可待挖掘,所以,讓孩子從家長一味灌輸的“不行”中解放出來,從一個滿是自卑的世界走出來,告訴他,沒有不行!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花錢讀書是浪費
不捨得投資,覺得花錢讀書是浪費,這其實也就是在告訴孩子:知識不值錢。你還能指望他好好學習嗎?
“現在養一個孩子真貴!除了供他吃喝,還要上學。這上學就是一個勁地砸錢,錢花了也沒見他怎麼出息啊!”
“讓他上學淨給我花錢,你說上學有什麼用?到現在一個子兒沒掙,啥時候是個頭啊,還不如讓他退學打工去!”
“你說我這心疼的!就買了4本書,花掉我快100!”
只知道教育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心疼所以,為何不想著教育就是投資呢?初期投資,後期就有回報。子女出息了,這就是回報!
可還是有人死腦筋,總把眼睛盯在那吃喝上。
“有20塊錢我去買包煙去!”
“那麼貴的聽課費,夠我做兩次頭髮了!”
“買什麼測試題、資料書,還不如買點水果吃吃實在!”
……
說實在話,父母吃了喝了美了樂了,然後呢?父母能舒舒服服過一輩子?學習就大不一樣了,現在的投資會有源源不斷的收益。有的人家雖然家境一般,但教育孩子時從不小氣,在閨女小時注重投資,現在閨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