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觀察,發現一些在超市賣1~2元的礦泉水,在KTV就要3~5元;普通啤酒在市場上只需3元左右,在KTV中就會升至10元左右;在魯迅電影城小賣部,普通杯爆米花是10元一杯,價格大致是市場價的2倍左右,世茂影城的爆米花甚至要賣到20元一杯。
為什麼娛樂場所的物品普遍比市場上來得貴?其實,這些地方賣的已經不僅僅是物品了,他們是把物品與環境組合在一起出售。比如同樣一杯爆米花,你與女友買了在街頭吃,與在電影院邊看電影看吃,氛圍與情調是不可同日可語的。影院的爆米花價格比街頭貴,就是對氛圍與情調付費。
日常生活中,把環境與物品組合出售的現象還是挺多的。比如,同樣一碗麵或者一瓶啤酒,在高檔的酒店比在小飯店貴;同樣的物品,在景點往往比市場價格高。同樣的物品,高檔酒店組合進了環境與服務,景點組合進了景色,所以比較貴。
另外,這些場所消費的連續性,使得一般人不能半途而廢,臨時到市場上購買平價物品。你去看電影,往往不會中途離開,到街上買平價的爆米花,否則的話,等你回去時,很可能錯過了精彩的鏡頭;你去高檔酒店吃飯,不會吃了一半,再到外面買啤酒來喝,否則的話,服務員會以為你已吃完走人了;到景點遊玩,你不會遊了一半,到外面買了東西再進來,這樣的話,你就得付兩份門票價格。
商家把環境、服務與物品組合在一起,提高了物品的用值,物品消費的連續性,使得消費者不能臨時選擇平價物品,此娛樂場所物品價格貴於大眾市場之原因也。這種營銷策略,使得商家提高了收益,消費者享受了更好的服務,對買賣雙方都是有好處的。因為消費者認為環境、服務不值得付費的場所,將會在市場競爭中無情地被淘汰。能在市場殘酷的競爭環境裡生存下來的,一般都是產品與環境、服務組合得當,能帶給消費者更多價值的商家。
為什麼網上的書越遲越便宜
筆者畢業已經10年,但對經濟問題的思考從未停止過。在多年的經濟學習經歷中,我一直反感空洞說教的學問,喜歡與真實世界緊密相關的思想。張五常的文章,立足現實,基礎牢固,邏輯一致,言之有物,新意迭出,詼諧有趣。但凡能找到的先生文字,一定拜讀;但凡先生在中國出的書,每本皆買。有的實在喜歡,比如三卷本的《經濟解釋》與《新賣桔者言》,就買兩本,一本放在單位,一本放在家裡,每次品讀,都有新的心得與體會。
2010年春,噹噹網一推出先生的《新賣桔者言》,我就在第一時間訂購了一本,原價28元,網上優惠價格打折。過了一些日子,我又買了一本,此時網上價格是打折。時間又過去了4個月,要是現在去訂購,價格可以打到折,只需元。同樣一本書,生產原料與人工一樣,成本一樣,為何隨著時間推延,價格卻不同了呢?
張五常新浪部落格的管理員解釋說,由於銷量增加,每本書的成本下降,所以價格下降。此說的實質是成本決定價格,要是此說成立,那麼,如果是這位管理員在街上撿到一本,或者張五常先生免費送她一本,她是不是僅僅取稍高於零的價格就願意轉讓?要是一本書嫌價值太低,是不是別人免費送她一顆高價10萬的鑽石,她願意以100的價格轉讓呢?
正確的邏輯與解釋是,競爭決定價格,價格決定成本。具體而言,需求競爭加劇,價格上升;供應競爭加劇,價格下降。隨著時間推延,影響供求競爭的因素在變化,競爭的劇烈程度在變化,價格也隨之變化。一般說來,像筆者這樣迫不及待想讀到先生著作的人,對著作的評價會比較高,書商猜到咱們的心情,於是,一開始訂出較高的價格。到網上訂書,時間越遲者,對書的評價越低,書商訂的價格也越低。
正如歐文?費雪所說,一件物品或者一項服務,先消費相比後消費更加值得,先消費是要多付代價的。現實中,如果遇到心儀的女孩,你會迫不及待地想見到她;歌迷聽說歌星前來開演唱會,會連夜排隊去訂票;鐵桿球迷會凌晨起來觀看現場直播,而不會第二天看回放;影迷聽到新的大片要出來,會急於觀賞首映。
先消費也是物品與服務的一項屬性,先消費者因多了此項屬性,對產品與服務的效用與評價會比較高,需求競爭會比較劇烈,商家也會因此而定較高的價格。
同樣的成本,同樣的物品,對不同消費者收取不同費用,經濟學上稱之為價格歧視。商家之所以能對消費者實行價格歧視,一定是他具備某種壟斷能力。像礦泉水這種物品,品種較多,街頭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