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部分(2 / 4)

小說:重生之超級強國 作者:京文

“理想國”定位為華夏,而現在你又把“理想國”定義在鳶島從而又不管華夏了,這種變化可不好。】

“有話就直接說,別損我好不好?”趙無極一聽小黃的“教諭”,心情頓時大好,知道這傢伙又有了金點子。

【領主完全可以把華夏的建設與鳶島的建設結合起來,雖然是兩個主權體,但很多事情卻是可以一體化考慮的。譬如,鳶島需要大量的泥土,華夏就很多啊,華夏黃河沉積的天文數字般的泥沙,難道還不夠鳶島鋪設一層熟土?】

“哎呀,小黃,真有你的!”趙無極一聽就知道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

黃河,在其中下游已經成了名符其實的“天河”、“懸河”,因為淤積的泥沙將河床高高抬起,成了懸在黃河兩岸數億民眾頭上的一把“利劍”,他們隨時都在擔心黃河會決堤,家園被洪水沖毀啊。

有資料顯示,黃河上游的黃土高原,每年至少有22億噸泥土“水土流失”,其中絕大部分都衝進了黃河,而黃河河床,平均比兩岸平原高出3…10米。

最著名的是卞梁,卞梁的海拔高度是80米,而黃河在流經卞梁時的水面高度是155米,也即黃河水是從卞梁市75米高的頭上呼嘯而去的。而在卞梁現在的80米海拔之下,曾經掩埋過7座城市。

“黃河,華夏民族的母親河,一條充滿苦難與流離失所的河!”想到這裡的趙無極,似乎終於找到了“理想國”的方向與內涵。(未完待續。。)

ps: 打賞太給力了,無聊來看書繼昨日萬賞後,又打賞了一個8888的吉利數字,真誠地感謝!

493章 傳說的西北

說黃河是一條充滿災難的河流,一點也不過過。有歷史記載的2千多年中,黃河下游發生決口氾濫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

有文字記載的黃河下游河道,大體經冀省,由今子牙河道至津門附近入海,稱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現行河道,其間1128年前,河走現行河道以北,由津門、利津等地入海;以後走現行河道以南,奪淮入海,災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長江下游約25萬平方公里的地區。每次決口氾濫都造成慘重損失。

黃河是一條水少沙多,水沙分佈不勻的河流,這一特點是由黃河流域所處的氣候帶和地質-地理環境所決定的。黃河干流長5400多千米,流域面積75萬平方千米,有西向東跨幹寒和乾旱,半乾旱氣候帶,流經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青藏高原,1000-2000米的黃土高原和0-200米的華北大平原入海。

黃河下游的水患歷來為世人所矚目。歷史上,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從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園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記載的決口氾濫年份有543年,決堤次數達1590餘次,主河道經歷了五次大改道和遷徙。洪災波及範圍北達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魯、豫、皖、蘇五省的黃淮海平原,縱橫25萬km2

由於洪水災害,黃河有時被稱為“華夏的憂患”。洪水常常奪去下游兩岸許多人的生命,據史料記載,1887年有200多萬人死亡,1931年約300萬人喪生,1938年50多萬人被淹死。1938年。官府為了遲滯倭軍前進,在中原省會以北的花園口炸開了黃河大堤,造成了89萬人被淹死,1200萬人無家可歸的慘劇。

黃河如此多災多難,成為“華夏的憂患”,有自然和人為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

如何治理黃河,華夏的那些專家教授們也是想盡了辦法,但始終沒有超越植樹造林、水土保持的範疇。而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以及經濟能力。也只能從此入手。

但事實證明,這種常規的治理手段,其效果並不好。不要說黃河上游中游數千萬人口如何生存的問題,即便是這數千萬人不砍一顆樹。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把黃河治理好,因為黃河為災為禍,還有深層次的自然、氣候、地質方面的原因。

不過,以目前地球人或華夏的實力不足以治理好黃河。但並不表示趙無極也治理不好黃河。

下游的“懸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