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愛情悲劇結局的必然性。從白居易把《長恨歌》歸入感傷詩而不是諷喻詩出發,認為表明了他對這首長詩的宗旨定位。同時認為陳鴻提出的“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的說法,並不能代表白居易的意圖。
四是“雙重主題”說。持此說者認為,《歌》和《傳》一方面對李楊因為生活的荒淫招致禍亂,進行了尖銳諷刺,另一方面對楊妃的死和二人對愛情的篤誠,寄予了極大同情。這種主題說貌似公允,實際是和稀泥的產物,在學術研究中有取巧折中之嫌,並非值得倡導的好的研究方法。
五是“感傷主題”說。此說從白居易把此詩歸入“感傷詩”類別出發,認為《歌》和《傳》不僅反映了李楊的愛情悲劇,也展示了盛唐王朝的社會悲劇,抒發了“黃金時光”已經逝去,如今“只是近黃昏”的深沉感慨,是一曲感傷繁華時代杳如黃鶴的“無盡的哀歌”。
與“感傷主題”說相近而又有重大區別的是“自傷主題”說。此說認為《長恨歌》主題是假借李、楊故事,表達對作者自己不幸愛情的感傷。他們考證,白居易年輕時有一個感情甚篤的戀人“湘靈”,二人歷經感情磨難終未結成連理,以致白居易最後與楊夫人結婚時年紀已達36歲。所以,《長恨歌》中的李、楊已不是歷史上真實的李、楊,而是白居易根據自己的感情改造的李、楊,表達的是自己與“湘靈”永別離、長相思的綿綿之恨,是為自己的不幸愛情譜寫的一曲哀婉動人的悲歌。
與“感傷主題”說相近的,還有“美的毀滅”主題說。此說認為《長恨歌》圍繞著美描寫了六個層次,即“美的追求”、“美的出現”、“美的實現”、“美的毀滅”、“美的悲哀”、“美的懷念”,其核心是“美的毀滅”,這與世界公認的對悲劇的定義是一致的。
二、《紅樓夢》與《長生殿》、《長恨歌》主題的一致性
《長生殿》的作者,是清初的文學家、戲曲家、詩人洪昇。《長生殿》是洪昇的代表作,是中國古典戲劇的峰巔,是戲劇界永恆的保留劇目。
《長生殿》直接取材於《長恨歌》與《長恨歌傳》,同《歌》、《傳》一樣,《長生殿》主要描寫的是李、楊愛情。其實,《長生殿》的創作初期並不是這樣的。《長生殿》的創作歷經十年,前後三易其稿。初稿名《沉香亭》,主旨是寫李白作“清平三絕”,感嘆太白一生不幸遭遇;二稿名《舞霓裳》,“去李白,入李泌輔肅宗中興”;“後又念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馬嵬之變,已違夙誓,而唐人有玉妃歸蓬萊仙院、明皇遊月宮之說,因合用之,專寫釵合情緣”,此為第三稿,即《長生殿》。
同《長恨歌》、《長恨歌傳》一樣,《長生殿》問世三百年來,文學界對於它的創作主題探討,也是眾說紛紜,但令人奇怪的是,文學界對《長生殿》主題的認識,幾乎與對《歌》、《傳》的主題研究基本一致。
《紅樓夢》系統——甄士隱、賈雨村的故事(6)
首先是“政治主題”說。認為《長生殿》表達的是“興亡感嘆”思想,借安史之亂的歷史題材,寓故國之思於明皇貴妃的濃情蜜意之中。由於作者對故國眷戀之深,所以對降賊二臣刻意諷刺,對異族入侵極端憎恨。對李、楊“佔了情場、彌了朝綱”,“逞侈心而窮人慾,禍敗隨之”的封建統治規律,給以深刻揭露和提示,以“垂誡來世”。假借唐代“安史之亂”,總結明王朝滅亡的教訓,抒發對清初社會大動盪的強烈感嘆!
二是“愛情主題”說,認為《長生殿》作者明確交代:“念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作者的目的不在於勸懲淫亂,垂誡來世,而在於宣揚“至情”主義,歌頌“精誠不散,終成連理”堅貞愛情。認為作者表現了進步的、民主的、自由的愛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兒女情緣”,以“至情”對抗封建禮教。
三是“雙重主題”說。有人認為《長生殿》的主題既有“勸懲”思想,又有歌頌意圖,二者之間是“矛盾”的,複雜的,作者自己也說不清 。也有人認為作品的雙重主題是主副關係,喚起民族意識為主,歌頌純真愛情為副。還有人認為“雙重主題”是辨證統一的,歌頌愛情悲劇加深了對社會###的痛恨,相反,譴責異族入侵,更強化了愛情的悲劇氣氛。
除以上三個主要方面以外,對《長生殿》主題研究還有兩種說法,一是混合主題說,是對以上三個方面和稀泥;二是自傷主題說,認為作者在劇作中暗隱了自己難以出口的事情,或者是愛情婚姻方面,或者是家庭社會方面,總之,有不得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