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2 / 4)

方法。他用實驗主義的態度講學問,處處是出我意外,入我意中”——這個話是顧頡剛在幾年之後說的,就當時的情形而言,恐怕他還不知所謂的“實驗主義”為何物,只是後來胡適暴得大名,評論家們開始評頭論足並與胡的洋老師對號入座之時,顧才曉得大洋彼岸有個叫杜威的哲學大師弄了一套號稱“實驗主義”的學說,於是也跟著談起了所謂的實驗主義。不過,顧頡剛當時對胡適的學說與做法感到新鮮,對其處境產生了同情之心卻是實實在在的事實。

傅斯年與魯迅、顧頡剛的衝突(3)

正當學生中間的激烈分子即將集眾鬧事,向胡適反攻倒算的關鍵時刻,滿懷同情又焦急不安的顧頡剛,猛地想起了在學生中頗有領袖威望的同舍好友傅斯年,希望他能出面拉胡老師一把。於是在大體講述了胡適講課風格後,力勸傅氏前往聽課,以挽狂瀾於既倒。傅斯年開始以自己不是哲學系學生推脫,但顧頡剛卻咬住不放,並說道:“你雖不是哲學系學生,又何妨去聽一聽呢?”傅終於接受了顧的建議,專門聽了胡適的幾堂課。因是有備而來,傅在課堂上曾幾次以請教為名向胡發難,胡一一作答,傅斯年則步步緊逼,最後逼得胡適額頭上的汗珠都滴了下來。絕頂聰明的胡適知道自己遇到了行內高手,於是咬緊牙關,拼全力挺住,始終以他那特有的微笑予以應對。胡適畢竟不是等閒之輩,面對傅斯年與一班不懷好意者的圍攻,一路過關斬將,突出重圍,總算是渡過了難關。

年輕的胡適在北大講壇上站穩了腳跟並長噓一口氣的同時,對臺下這批學生也有了更深的瞭解和認識。認為這批學生儘管“年輕但是卻相當成熟,而對傳統學術又頗有訓練”,有“幾個學生的學問比我強”,其中就包括“傅斯年、顧頡剛、羅家倫等人”。【9】幾十年後,胡適在自傳中談到了這場關乎他人生命運的考驗,並再次深情地回憶說:“那時北大中國哲學系的學生都感覺一個新的留學生叫做胡適之的,居然大膽地想紋斷中國的哲學史;因為原來講哲學史的先生們,講了兩年才講到商朝,而胡適之一來就把商朝以前的割斷,從西周晚年東周說起。這一班學生們都說這是思想造反;這樣的人怎麼配來講授呢?那時候,孟真在學校中已經是一個力量。那些學生們就請他去聽聽我的課,看看是不是應該趕走。他聽了幾天以後,就告訴同學們說,‘這個人書雖然讀得不多,但他走的這一條路是對的。你們不能鬧。’我這個二十幾歲的留學生,在北京大學教書,面對著一般思想成熟的學生,沒有引起風波;過了十幾年以後,才曉得是孟真暗地裡做了我的保護人。”【10】

傅斯年不僅做了胡適的保護人,自此之後,同顧頡剛一樣,對胡氏的治學路數與學術思想由認可漸漸變為傾慕佩服。未過一年,傅不惜背叛要傳他衣缽的指導老師黃侃,毅然決然地轉向了胡適,投入到新文化陣營中來,與胡適等人一起與黃侃等傳統派展開了決戰。如顧頡剛所說:“料想不到我竟把傅斯年引進了胡適的路子上去,後來竟辦起《新潮》來,成為《新青年》的得力助手。”【11】

北大畢業後,傅斯年留學歐洲,顧頡剛則留在北大一邊從胡適治學,一邊在沈兼士把持的北大研究所國學門任編輯員,同時開始了古史辨偽工作。這項工作很快取得了超乎尋常的成功,傅斯年在來信中,有顧氏在古史研究領域“稱王了”的讚譽。【12】幾年後,由柏林歸國並在中山大學得勢的傅斯年,念及舊情,想拉同窗好友顧頡剛加入到自己的圈子,本屬人之常情,想不到中間猛地殺出了一個程咬金式的重量級人物——魯迅,橫在二人的面前,使其進退不得,大感為難。【13】

五四運動之後,胡適因提倡白話文暴得大名,為北大浙江派所深忌。而顧頡剛又唯胡適馬首是瞻,且甘願鞍前馬後地為之輔佐,為胡適考證《紅樓夢》覓得許多文字資料,助長其氣焰,自此引起了魯迅的不快。當然,若事情僅限於此,仍不能成為恨之入骨的仇寇。魯迅之所以對顧頡剛表現出極度強烈的憎惡,除了其跟隨胡適等“洋紳士”鞍前馬後地效勞外,還有一個致命的情結就是著名的“鹽谷一案”。當魯迅、胡適、顧頡剛等人皆在北京時,有人揭露說魯迅著的《中國小說史略》是“竊取日本學者鹽谷溫的《*文學概論講話》”,顧頡剛亦持此觀點,並與北大西語系教授陳源談及此事。原本就與浙江派對立,對魯迅不感冒的陳氏一聽,立感奇貨可居,正是攻擊魯迅的炮彈,於是迅速寫就揭發信一封,由同一陣營的徐志摩編輯發表於1926年1月30日《晨報副刊》。按學術界的規矩,若某人被公開指責“抄襲”或“剽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