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國、傲嘯文壇的“復社”名流文士,卻態度截然不同。董小宛
常與他們一起品茗清談、評文論畫、溫酒吟詩、填詞譜曲,可謂是無所抱泥,盡得其樂。
※※※※※※※※※※※※※※※※※※※※※※※※※※※※※※※※※※※※崇禎十二年(西元一六三九年),宵佳節。
夜幕剛落,南京內已是鑼鼓喧天,華燈齊放;秦淮兩岸,河亭畫樓,彩燈高懸、朱欄曲檻,繡簾半卷、紅袖飄香,笙歌伴宴。
秦淮河上,燈船花艇首尾相接,絲竹弦管騰騰如沸,水火激財洩影流光;南京城內,大街小巷、松枝竹葉,結棚張燈,光怪陸離,爭奇鬥
豔,令人目不暇接。更有那叫賣百葉千絲、雜碎熟切、燈圓油錘、梅子山楂的小販,挑擔提籃、穿街走巷,吆喝叫賣聲聲不絕於耳。
董小宛生性淡泊,厭惡喧囂,這一日託病謝客在家。她倚窗對月,不由吟起辛棄疾中的詞句,當唸到「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時,頓生寂寞之感,一時愁緒萬千、淚如雨下。
她鋪開一張玉葉紙在書案上,提起一管紫竹羊毫,在一方鱔魚黃鳳池靈巖硯上,醮上香墨寫下七律詩一首:「火樹銀花三五夜,盤龍堆鳳
玉燭紅;蘭棉輕搖秦淮月,紫氣煙籠鐘山峰。明鏡懸天猶有暈,幽蘭雖香不禁風;斷梗飄蓬無歸路,天涯芳草何處逢?」
悠悠一聲長嘆,剛剛放下筆來,母親陳大娘跑上樓來,說媚香樓李大娘有請。
這個李大娘不是別人,正是秦淮河龍門街舊院,人稱「舊院二李」的李真麗。她雖是行戶出身,卻生性豪姡В�縞忻�冢�恢亟鵯��燦�
復社人士來往。「金陵八絕」中與侯朝宗相愛的李香,就是她的養女。
董小宛聽到李大娘相邀,所宴請的客人又是名震一時的復社領袖,張天如老爺和一班熟識的朋友,又有卞玉京等要好姐妹作陪,於是帶著
使女惜惜,押了錦緞琴盒,乘轎而去。
媚香樓座落在風光綺麗的秦淮河畔,前門臨街、後廳臨河,元宵之夜花樓河廳一片燈光煙火輝煌。雕鏤精細、陳設雅緻的花樓河廳,朝外
()好看的txt電子書
擺著一張紫擅長條几,正中放著一隻博山鏤山鏤雕香爐,飄起縷縷輕煙;兩邊各擺著一隻青瓷雙蝦瓶,分插著一束玉蝶梅花和紫煙芍藥。
在條石當中壁上掛了一幅北宋和尚惠崇畫的《春江曉景圖》,上面有蘇軾的題詩:「竹林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簍篙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兩旁寫著一副對聯:「松風吹桃雨,竹韻伴蘭香」,是董其昌的手筆。
張天如、陳定生、方密之、侯朝宗幾位正坐在紫藤太師椅上,品著玉芽香茶,忽報董小宛來到。張天如人聞其名,未見其面。聽說她來到
,不由份外注視著她。
隨著珠簾一陣擺動,進來一位女子。只見她面如桃腮,眼如秋水、發如堆雲,齒如編貝,上披團花纏枝蘇繡披風,下著灑金柚絲網邊羅裙
,宮腰嫋嫋,蓮步輕移來到張天如面前,道了萬福,說道:「讓老爺久等了,實在不該。」
張天如道:「久聞佳名,此次歸家路過,得以一睹芳容,具是名不虛傳。」
小宛嬌羞地說道:「廁身平康,無善可譽。老爺言重,確實難當。」又一一向三位公子寒喧行禮。
李大娘見眾人到齊,連忙擺開席面,剛好十人圍成一團,先置上冰盤;酒過數巡,又相繼遞上琥珀油雞、水晶白鴨、蝴蝶海參、松鼠桂魚
、雪花蝦球、翡翠魚圓等熱菜。
張天如面對滿桌時菜佳餚,談起當前外有強敵,內有戰亂的危亡局勢,及江南內地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混沌生活,不由得感慨萬分,他
勉勵在座復社人士在國家危之時應切記:「一定要敦忠信,尚氣節,繼承東林餘烈,以天下為己任,盡力以赴,不辱身後之名!」又說:「功
名是效忠之途,氣節為立身之本。」這番慷慨陳詞,引得滿桌長吁短嘆。
董小宛、李香聽了他們對國事的議論,更加增添了對復社志士的敬仰。李大娘見張天如等沉浸於憂國憂時之中,菜也不吃,酒也不飲,未
免有點掃興,連忙打著招呼:「張老爺,各位公子,今天是元宵佳節,又是為張老爺接風的時辰,大家要飲個痛快,反正國家大事也不是三言
兩語解決得了的,來來來,大家趁熱吃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