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囊括了朝廷權利爭鬥,以及境內外敵對勢力參與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成為各方勢力介入的新一輪暗戰展開了。
輿論開始關注,那些不甘心失去地位的前朝遺臣們,終於按耐不住了,開始站出來,抹黑朝廷。
朝廷沒有任何表態,只是任由他們扮演跳樑小醜,他們蹦躂的越歡快,越是得意,露出的馬腳就越多。
李衛國當夜叫宜妃侍寢,順便套套枕邊人的話,結果沒發現宜蘭跟這件事有瓜葛,恐怕是有心人打著宜妃的虎皮扯大旗。
只要後宮沒有參與,就不是大事,李衛國也能放心的處理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並藉機會剷除帝國內部隱患,一舉兩得。
第二天,李衛國欽點翁同龢為欽差大臣,全權督辦此案。
歷史上就是翁同龢處理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既然如此,李衛國也成全一次翁同龢,讓他跟楊乃武和小白菜瞭解這段緣分,成就翁同龢的名聲。
翁同龢主持調查委員會重新審案,這需要時間,自是不必細說。
李衛國這次回紫禁城,只是短暫停留,隨後將啟程前往湖北宜昌。
這一次,可不是去遊山玩水撩妹紙的,而是要前往考察三峽工程。
在後世,三峽工程舉世矚目,一座水電站,解決了半個中華的用電問題,惠及民生,提振工業經濟發展。
當然,三峽工程有利有弊,有人說面子工程,勞民傷財,破壞環境,引起地質災害,但總體上還是利大於弊的。
這一世,李衛國對水利發電很重視,尤其是中華帝國的工業經濟高速發展,對電力資源的需求巨大,而傳統的火電站效率太低,汙染太高。
中華帝國目前取得的工業成就,相當於後世中華改革開放二十年取得的工業成就。後世中華修建三峽大壩,就是因為經濟高速增長,電力短缺。
如今也一樣,中華帝國經濟高速增長,電力嚴重短缺。
截止建元3994年,公元1894年,中華帝國累計在全國各地建造了一萬座發電站,其中水電站只有五百座,剩下的全是火電站。
尤其在工業區,火電站更是一排排望不到邊,依然不能滿足工業電力需求。而隨著國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各種電冰箱、洗衣機、電燈、電話、空調等各種電器進入千家萬戶,居民耗電量激增。
這種情況在北方地區還比較穩定,北方煤炭多,火電站多,電價便宜。但南方缺煤炭,火電站執行成本高,只能靠水電站來彌補。可是小江小河的水電站裝機容量低,依然不能解決用電難問題。
時至今日,中華帝國正在進行電力革命的關鍵時刻,電力短缺制約中華帝國的經濟發展,成為朝廷迫在眉睫的問題。
好在李衛國高瞻遠矚,早在八年前就開始醞釀在宜昌三峽區域修建三峽水電站了。
不過,一開始三峽電站修建進度緩慢,原因是長江截流和改道難度較大,同時長江上游水庫區淹沒大量城鎮和農田、住宅,當地居民搬遷,政府補償是個大難題。
經過幾年談判,最終當地居民還是都同意了政府的補償條款,因為他們信得過皇帝李衛國,因為李衛國有著無與倫比的威望,換做其他人當皇帝的話,老百姓決計不會這樣輕易給面子的。
就好比後世修建三峽大壩時,毛太祖已經過世了,所以很多老百姓不買政府的賬,如果毛太祖在世,只需要一句話,就沒人會反對。
這就是第一代領袖的威望,同樣李衛國也是因為開國皇帝,威望無與倫比,他說三峽工程惠及子孫萬代,老百姓就會深信不疑,積極配合搬遷。
三峽工程投資巨大,放眼當前世界各國,都不敢如此大手筆,投入二十億人民幣,因為一個搞不好,就會拖垮整個帝國。
但李衛國有魄力,他相信一旦三峽發電站建成,將會獲得十倍乃至百倍的經濟效益回饋,惠及子孫。
當然,真正促使李衛國下定決心,促使中華帝國國會批准這項工程,還是因為五年前中華帝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同盟國和協約**事對抗,導致中華帝國外貿出口受挫,出口降低。同時國內工業規模巨大,工業庫存巨大,給中華帝國經濟帶來了不穩定影響,好比一顆定時砸蛋,隨時都可能爆炸。
在這種情況下,李衛國提出的策略便是擴大內需。
以前,中華帝國大搞鐵路、公路建設,城市化建設規模巨大,每年多餘的鋼鐵、水泥等工業庫存都會被這些工程消耗掉。但鐵路有修完的時候,城市的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