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轟炸機而言,雙翼機身面臨著結構拉力過大問題,普通的木質機身壽命極短,而且在空中容易發生險情,解體的機率都非常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華帝國的f20型轟炸機採用了半金屬機身設計,金屬材料便是鎂鋁合金。
之所以用的是半金屬機身,實在是鎂鋁合金還是太貴,建造一架f20型轟炸機,造價是德軍哥達式轟炸機的5倍,就算不考慮中華帝國本土人工費用成本高的因素,也達到三四倍的程度。
好在這個年代,半金屬機身已經非常高大上了,因此中華帝**方也沒有太過挑剔,只要可以壓制德軍的哥達式轟炸機就可以了,至於成本問題,只要不影響效能,能省點是點。
當然,這當中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空軍還是不被海軍和陸軍待見,因此軍方在給空軍專案撥款時,不得不考慮這些因素。畢竟造一架f20轟炸機,可以造二十輛坦克了,陸軍會有怨言或者藉口增加軍費的。
造價,可以說是f20轟炸機的唯一缺點了。
除此之外,f20轟炸機的優點非常多,除了那些應用在f17戰鬥機和f18戰鬥機上面的新技術,新式的轟炸機整流罩,也是f20轟炸機出色效能的亮點。
提起整流罩,不得不提空氣和機體產生阻力這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實際上,在空氣阻力的研究方面,帝國科學院的專家們也透過風洞試驗總結了大量的資料。
其中一個發現是翼身組合體氣動流乾擾形成的干擾阻力。到建元4001年時(1901),帝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們透過大量的試驗發現,雙翼飛機的下機翼可能具有最大的翼身組合體干擾阻力,有可能引發穩定性和操作性方面的問題。
不過,透過加裝翼身整流罩之類的整流裝置,可以大幅改善這個問題,加上f20轟炸機整體佈局在結構設計和氣動方面的一些優點,使得這種佈局最大程度的保證f20轟炸機的飛行穩定性,對未來中華帝國轟炸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還有一個是f20轟炸機的獨佔新技術,那就是變矩金屬螺旋槳。這是專門為f20型轟炸機研發的裝備。
早在世界大戰時期,中華帝國科學院的專家們就已經意識到了變矩螺旋槳在提高發動機功率和自身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但在金屬螺旋槳問世之前,由於木製螺旋槳結構上的限制,使得變矩螺旋槳還停留在理論上。隨著中華帝國科學院完成了金屬螺旋槳的各項試驗,在建元4001年使得金屬螺旋槳進入了正式的實用階段,於是變矩螺旋槳終於得以實現,並優先在f20轟炸機上使用,主要是為了滿足f20轟炸機的長時間滯空巡航目的,因為金屬變距螺旋槳,對長時間巡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提到螺旋槳,就不得不說另一個關鍵裝置,也是戰鬥機的核心部件,作為心臟的發動機冷卻系統,永遠都是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事實上,自從中華帝國開始航空發動機研發之後,固定氣缸式發動機一向都有冷卻方面的問題。世界大戰期間的旋轉氣缸式發動機正是由於冷卻效率高而獨步一時。
中華帝國在實戰中為氣冷式發動機設計了環形發動機罩,在實現冷卻的同時具有良好的減阻效應。接著帝國科學院又針對f16戰鬥機的空中表現,設計出氣動式發動機罩,將發動機完全包裹在內,使得飛機具有更好的氣動外形,直接應用在了f17和f18戰鬥機上,而在f20轟炸機上面,則又加裝流量調節裝置,這樣具有更好的減阻效果。
這些新技術,最終都集中在f20型轟炸機上面,創造了一個奇蹟。
對於這個奇蹟,或許整個中華帝國都會歡唿,全世界都將震驚和顫抖,但是對於李衛國而言,他卻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興。
在看完新式戰鬥機和新式轟炸機的報告後,李衛國只是淡淡的點點頭,因為這些本來就是在他的督導下完成的,實際上在當初研發成功後,李衛國的確興奮了一陣子,不過現在再看時,自然就不會有當初那麼興奮了。
空軍新式戰鬥機和轟炸機,將優先集中向歐洲部署,這也是內參給出的計劃,在德意志帝國周邊部署大量的f17f18戰鬥機和f20轟炸機,保持對德意志帝國的空中封鎖,這是空軍報復德意志帝國的方式。
最後是陸軍,內參同樣擬定了策略,只不過跟空軍和海軍不同,陸軍一旦採取報復行動,很容易擦槍走火,畢竟空軍和海軍是裝備的較量,而陸軍則基本上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對抗。(未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