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設位,文采行乎其中,剛柔以立本,變通以趨時。(《熔裁》)
情致異區,文變殊術,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定勢》)
很顯然,這和《禮記·樂記》或《毛詩序》,實如出一轍。可以這麼說,當劉勰提出“情文”概念時,中國傳統的表現理論已經達到相當自覺的高度了。因為劉勰並不像他的前輩那樣,只對文學的這一特質作直觀的描述,而是把它和本體論的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
按照劉勰的本體論觀念,包括文學在內的一切“文”,歸根到底都無不是“道”這個本體的自然顯現,這就等於說“道”有一種表現特質。正是由於這種特質,“道”才派生出瀰漫於宇宙之間的各種文采,而且這種表現本身,也就是“自然之道”。唯其如此,劉勰才說萬物之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然而在劉勰那裡,更重要的還在於“道”透過“聖”這個中介,把自己的表現特質賦予了人。據《原道》、《徵聖》、《宗經》三篇,我們可以知道,“聖文”不但是在《河圖》、《洛書》的啟示下對“道”的認識與觀照,同時也是聖人自己“情性”的表現。《原道》篇稱“雕琢情性”,《徵聖》篇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