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小說:人類起源 作者:老山文學

些蠕蟲長出了翅膀,能夠飛向天空。從蠕蟲到節肢動物到昆蟲動物,那是一個無內骨骼動物的時代。

距今4億年,一種長著內骨骼的動物爬上陸地。這種動物叫作總鰭魚。從總鰭魚時代開始,內骨骼的動物在陸地上生存下來。初期的內骨骼動物叫作兩棲類。兩棲類還離不開水環境。真正的陸地動物從爬行類開始。

距今2億年,進入爬行動物時代。爬行動物時代以恐龍滅絕為標誌結束於距今6千萬年。

距今億年,爬行動物中進化出來兩足類動物。這一類動物的前肢分化為上肢。鳥類成功的實現了對翅膀的進化。人類動物是兩足動物的一個分支種群。

距今6千萬年,人類動物出現。不晚於距今5千萬年,從人類動物中分化出小猴子和靈長類兩個大類。靈長類向攀爬的方向,樹棲。小猴子向地面生存的方向,撿拾。我們人類最終從小猴子這個群類中進化出來。

進化,是說生命因為適應生存環境發生的變化。生命的變化具有方向性。小猴子向著地面棲息的方向進化,靈長類向著樹棲的方向進化。人類有不同於靈長類的進化規律,起源人類的動物不同於靈長類。靈長類是人類動物的一個分支。這個認識很重要,有助於對人類進化的認識。除了在體形方面靈長類與小猴子相似而外,用靈長類的特徵來解釋(尋找)人類的起源很困難,無法將起源人類的動物歸為靈長類。我們從進化方向的角度考察靈長類,就發現靈長類沒有向著人類的方向進化。就是說,在靈長類中沒有哪一個種類顯示出向人類的方向進化。從一種動物進化到另一種動物存在著連續性,在古人類與靈長類之間找不到連續性,直到今天還不能從某一支靈長類的某一個特徵上發現可能進化出人的特徵來。人類動物與靈長類可能有共同的起源,卻找不到兩者間存在進化關係。

在今天,與人類相似的靈長類是“猿”: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猿類在距今百萬年以後出現。這個時間,人類已經能夠熟練的打製石器,而猿類沒有顯示。(從進化的程式看)人類在一,二千萬年以前已經達到了今天猿類的智力,在進化的路上,遠遠的走在前面。

從考古出土知道,古人類能夠打製和使用石器,任何的靈長類都沒有使用石器。古人類使用石器至少二百萬年。因此是否使用石器就成為辨識古遺址的可靠依據。在今天,看不到有哪一種靈長類保留使用石器的習性,如,對石頭的喜愛,貯存,投擲,刮削等等。就是說,今天的靈長類的祖先與人類的起源無關。

關於古猿已經討論過。古猿是否是人類的祖先動物尚待對6百萬年空白的再認識。

小猴子的存在尚未證實,只是預測。既然從小猴子到古人類存在進化方向,就能夠想象人類的祖先,對小猴子作一番描繪:

距今5百萬年到距今2百萬年,如果以打製石器為古人類的標誌,這個時期的小猴子即將走進人類的大門。小猴子棲息在海邊和水邊,善於游泳,身上被了豬毛那樣的鬃毛,鬃毛的用途不在於保暖,是用來探知水流和身邊的食物,用以保護身體免受傷害。小猴子有皮下脂肪,用皮下脂肪的方式保持體溫。小猴子長著寬大的手腳,用於提高游泳的能力。小猴子不善爬樹,更不善在樹叢間跳耀。這些都是與靈長類明顯不同的地方。

小猴子是一類雜食的動物。它們的體形在犬,羊之間,這樣的體形在當時的時代,算是大體形。小猴子用後肢支撐身體,一支前肢抱著待乳的嬰兒。用另一支前肢去拾取食物,平時,坐著和蹲著,而不是四腳著地的“站”。小猴子的母親一般不讓自己的幼子離身。

小猴子適宜於河谷空間。飢餓威脅著種群,小猴子卻沒有能進入森林,在河谷與叢林之間掙扎。它們以嫩枝葉當做食物,也去尋找地下的根莖。北京人,藍田人的牙齒要比今天人粗大得多,可知,主要以植物為食。

當著生命的危險來自叢林,它們就逃向河谷,當著危險來自河谷,它們就進入林中躲避,惡劣的條件鍛鍊著殘存者,改變著殘存者,殘存的小猴子擴大了食物的範圍。從小蟲子,到小動物,從陸地的動物到水中的動物,從陸地到海邊,能夠直立的下肢甚至幫助它們去撲捉飛蟲。

抱乳幼兒的方式鍛鍊了母親的直立能力,向著直立的方向進化,在早期,母親決定著獸群的命運,母親的生育,母親的育兒質量,直接關係到獸群的生存。母親有極強的群體意識。恐龍類由勢弱到滅絕,這給了小猴子回到河谷的機會。在河谷,水草繁茂,不但擴大了取食的範圍,而且因為水草繁茂,招引了更多的昆蟲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