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億年,開始了爬行動物的繁盛時期。體形巨大的恐龍遍佈在中華土地上。
距今6千萬年,印度洋的地熱運動加劇,喜馬拉雅山露出水面。中華土地上的恐龍在這個時期滅絕。
距今2百萬年,喜馬拉雅山已經露出水面1千多米。破碎的西藏板塊急劇噴發,加速隆起。黃河土地,長江土地和雲貴土地與西藏板塊脫離,向北方漂移。
距今20萬年以後,黃河土地開始與古亞洲大陸連線,留下了新疆盆地,河西走廊,桑乾海和渤海,再向東直到東北的一條痕跡。黃河和長江從海灣擠縮成兩條海溝。西藏成為世界上最高的一塊土地。
中華土地因為受到印度洋底噴發和印度板塊的擠撞,山水呈東西走向。西部的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天山。東部的秦嶺,大別山,伏牛山,陰山和燕山都是這樣。但是向北漂移的板塊卻留下了南北走向的痕跡:橫斷山,巫山,太行山,中條山,梁山和賀蘭山。中華山水的走向能夠讓我們想象中華土地的幾個板塊向北漂移的過程。
從距今2百萬年中華土地向北漂移開始,古中華人開始生存在中華土地上。中華土地就象一隻巨大的方舟向北航行。在2百萬年的長時間裡,古中華人乘坐著方舟繁衍生息,延續到今天的中華民族。大約在距今10萬年到20萬年,中華土地漂移到今天的位置。
距今萬年,桑乾河仍然是古中華人的北界。黃河三峽是黃河板塊與長江板塊的擠撞點,三峽以東是一條黃河海溝,三峽以西,渭河的中段是一片還沒有淤塞的大湖。長江三峽是長江板塊和江南板塊的擠撞點。洞庭湖曾經是與東海相通的內陸海。巫山是洞庭海的西海岸。廣闊的華北平原和江南丘陵低地從這個時間開始淤積形成。
讀者,讀了這一節你一定感到新奇。因為這些事情沒有聽說過,也沒有從別的書上看到。是的,這一節關於中華土地的判斷,關於中華起源的判斷都是作者的見解,並不是依據地質學的資料。這些見解作者第一次向讀者講述。作者的依據如下:
1,依據大陸漂移理論指導分析中華地貌。
2,依據考古學:在桑乾河和山西南部出土了距今2百萬年遺址,可知氣候一定比今天溫暖。
3,有關古動物,植物,氣候的資料。古氣溫高於今天。
4,距今2百萬年的遺址已經發掘萬餘,支援作者的見解。
地貌變遷的輪廓:
距今6億年,岩漿堆積露出水面,象漂浮的冰山,象水面的漂浮物向古歐洲大陸集中。距今4億年,古大陸的中脊阿爾卑斯山隆起。距今3億年,古非洲連同美洲形成,古亞洲形成。距今2億年,太平洋噴發停止,新的噴發形成大西洋裂縫。南美洲開始與非洲分離。距今億年,印度洋噴發,西藏板塊向北推移,亞洲中脊帕米爾崑崙隆起,中華土地基本連線。距今6千萬年,山,陝的幾道山隆起。這一次的造山運動恐龍滅絕。西藏土地在距今千萬年開始隆起,到了距今2百萬年已經高出海面2千米。
冰期和暖期
中華人生存在中華土地上,中華土地因為板塊漂移生成。中華人的生存條件怎樣呢?重要的生存條件在於地表溫度。考察一下地表溫度的演化就發現,地表溫度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是太陽的光照,另一個來源在地心的核聚變。從太陽的光照發生著熱帶,溫帶和寒帶的緯度變化,發生著四季溫度的變化。從地心的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決定著地表的基礎溫度。核聚變釋放的能量叫作地熱。從地熱到地貌變遷的過程叫作地熱運動。地熱運動在地表發生著冰期和暖期的變化,冰期和暖期週期性的交替出現。冰期和暖期的地表氣候對於人類起源,對於古中華髮生著巨大的影響。下面簡單的考察一下。
隨著地熱能量的釋放,岩漿的噴發緩慢下來,進入冰期。在冰期裡,地表的溫度下降,估計溫度低於今天6-8度,氣候乾冷。在冰期裡,北半球的冰蓋延伸到今天的長城緯度。長城緯度是古亞洲的南海岸。這個時期,中華土地在北迴歸線緯度。冰蓋的延伸,聚集了大量的地表水,海平面下降,今天的渤海岸海水退出。在冰期裡,適應溫暖氣候的植被代之以寒溫帶的地貌。長江緯度遍佈著耐寒的松柏和草原植被。在古亞洲大陸,大批的適應溫暖氣候的動物不能生存。再向南,動物的各種的越冬的本能進化出來。昆蟲實現了4次變態,候鳥出現,被毛的哺乳動物因為缺少食物而冬眠。在冰期裡,大型的爬行動物只在熱帶殘存,古中華土地因為在北迴歸線緯度,沒有受到冰期的影響。
在幾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