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3 / 4)

小說:大宋桃源 作者:冥王

朱雀大街一處極顯眼的位置上,據說此樓建於太平興國年間,昔日落成時為城中諸樓之最。有一日,太宗為訪民情,微服行於鬧市之間,矢見此樓,又聞得幾位中榜士子在此樓飲酒慶賀,一時心頭喜悅,便登樓與眾同樂,此樓老闆見狀忙請太宗題寫店名,太宗見在座有當科狀元,為討個好采頭,御筆題名“狀元樓。”

有了太宗御筆題名,此樓的生意頓時就火了起來,這些年連連擴張。早已不復當年規模。更有一條。每到大比之年,士子們必以在此住宿為榮,其實也有斤。討采頭的意思在裡面。可惜,狀元樓雖然規模越來越大,畢竟也有個限度,並不能把所有來趕考的舉子們全都安置下來。這樣一來,許多無法住在這裡的舉子們便想著,就算不能住在這裡。能在這裡吃頓飯討點喜氣總還是可以的吧。

人常說,文人相輕,武人相重;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文人們聚在一處,免不了互相打幾場口水仗。可三有三好,兩有兩好,一旦有人互相攻擊,總是少不了旁邊有人幫襯。這樣一來,漸漸的就有了大小不同的小團體,這種形勢漸漸的展起來,最後就形成了立場分明的幾個陣營,大家互相不服氣,你來我往,總是想要鬥個高下。無奈文人之爭,本就無從判斷,孰弱孰強也是各執一辭。

狀元樓的老闆很敏銳的在這種口水仗中找到了商機,在他出頭調解之下,狀元樓在三樓大廳設立了一個才藝大比拼的擂臺,每日裡由大夥共同選出一道題目來,每個陣營選出一位代表來參賽,直到將其他對手都辯倒,就算打擂成功,每日勝出者稱為本日擂主,店家負責為每位擂主擺一桌酒席慶賀。

自從太宋在雍熙年間北伐失利之後。便將昔日每兩年一考的省試改為三年一比,而原本每年在春季舉行的大比,又因為太宗駕崩被改到了秋季。今年是當年陛下繼位後的第:次大比之年,由於大宋對科舉人才的重視,尤其是上一科所錄的三百二十名進士中,有近兩百人都在當年就被外放了實缺的情況下,今年前來參加考試的舉子人數突破了歷年最高紀錄,達到了驚人的五千餘人。

今年的人數多了,前來狀元樓打擂的人自然也就多了,按說人數更多了小團體也應該更多了才是,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雖然今年的人數比往年多了一大截,可經過狀元樓上的一番折騰,竟然旗幟鮮明的分成了南北兩大陣營。

這兩大陣營的戈分也挺有意思。基本上以長江為界,在長江以南的為南人,江北的為北人。本來北方的的盤要比南方大出許多來,可南方地方雖文風卻較凹口甩姍旬書曬齊傘“正盛許多,因此,雙方紋均數上倒搞了介小旗鼓相鷹嘗※

狀元樓的老闆一看,得,索性將擂臺的名字改成了南北才藝大擂臺。並且適當的在樓裡開了盤口接受各方下注,又從盤口所得中拿出一部分來做為擂主的獎品,這樣一來。不但是才子們的漏*點被空前的刺激了起來,連那些平日目不識丁的莽漢們也衝著那點盤口湊起了熱鬧,當然。最終賺錢最多的還是老闆。

坐在狀元樓的桌子上,嘗著大廚的手藝,高文舉很感慨,果然有生意頭腦啊。只這麼一手,就讓所有人趨之若鶩,不但賺了名聲,還賺了銀子,可謂又有面子又有裡子。不過他很好奇,都說文人好名,大家為了那點蠅頭小利被人當猴子一樣耍,難道就沒人在意麼?

朱文遠很內行的講解了一番,原來這狀元樓的盤口和士子們本身並無關係,士子們辯論的時候只管按自己那一套去搞,那盤口下注的卻只是那些看熱鬧的平民百姓,而且每注都玩的不大,最多也不過百文上下。就算輸了,也只是當成聽書的茶錢了,何況這些士子們一頂起牛來比說書要精彩萬分,尤其是柳三變出場的那幾天,他的話語本就通俗易懂,又旁徵博引,將一番道理講的深入淺出、妙趣橫生。

不光在場的那些士子們大開眼界,就連平日硬著頭皮來看熱鬧的百姓們也大呼過癮。因此,當他連續幾天都沒出現時,好多人還四下打聽是不是這個風流倜儻的柳公子有什麼意外了?熱情關心的程度讓身為老鄉兼好友的朱家兄弟汗顏不已。

高文舉還沒來得及質疑,一旁的小二就為他作了解釋,說是老闆吩咐了,柳公子這一桌免單了,客氣的程度讓高文舉很是眼紅。

“牛叉呀!”高文舉端起桌上的狀元紅,美滋滋的品了一口:“想不到哇。柳兄一到京城竟如同虎上山林,龍入大海,馬上就混的風生水起了。吃飯喝酒有狀元樓,聊天聽曲有謝姑娘。要不然,你大人有大量。把咱小門小戶那點房錢給結了吧?。

朱家兄弟馬上一臉黑線,低下頭去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