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這裡此秀才非大家平常所認識的秀才,後來的秀才考試是科舉考試的第一級,考中了也只是一個名號,取得了去考舉人的資格。所以《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即使是名秀才,仍是被當殺豬的老丈人看不起,當他想借點兒錢繼續去考舉人時,被胡屠戶罵得狗血淋頭:“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賴蛤蟆想吃天鵝肉!……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趁早收了這心,明年在我們行事裡,替你尋一個館(私塾),每年賺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經!”

但唐朝的秀才那可了不得,是六類考試中最難的一類。甚至由於秀才太難考,最後都沒人報名了,到貞觀年後就空有秀才之名,沒有這一類考試專案了,由此可見當時考秀才的難度。

這三種方法裡面,科舉確定的人才成色最足,所以即使是官家子弟,如果有可能,也會先從科舉著手。也是這樣的人物升官最快。

高官子第可以先參加就是充當弘文館、崇文館或國子學、太學的學生。不過這些館子可不是像現在幹部管理學院一類大學,拿個牌子做幌子,交錢就可以混個文憑。當時治學態度還是很嚴謹的,如果不是那塊料乾脆就別來(郭敬之就沒敢送他兒子郭子儀過來)。

學子學成後透過考試,或出仕,或參加科舉。科舉及第後,“ 若本蔭高者,秀才、明經上第加本蔭四階,已下遞降一等。”也就是說,同樣是考試,官員子女與普通百姓的待遇也是不一樣的,他們先勝在起跑線上。

當然,除了這三種方式外,還有其他的入仕方式,比如舉薦(張行成,就是從一介白衣舉薦為秀才,並且開始了仕途),比如軍人依靠戰功策勳等等,不過那都是極其稀少的,可以忽略不計。

根據唐朝的選官制度,為官之人的後代當然不用愁,但平民老百姓想步入仕途,圖個好前程,只有科舉一途。以前的科舉只考文人,現在皇帝大手一揮,把習武之人也劃拉到圈裡去了。並且這武舉之路,從唐朝一直斷斷續續走下去,一直到民國才結束。

(皇帝到底是姓武的,先是把自己的姓氏和周朝的國姓連起來,現在又搞了武舉制度。)

第六章 大唐第一悲慘皇帝(1)

在設立武舉以前,普通習武之人走向仕途只有一條九死一生的路,就是上戰場。如果在戰場上有突出的表現,並且長官不幸戰死,並且沒有合適的長官可以委派,那麼恭喜你,有可能當個小官了。可惜當時採用的是府兵制,除非你一直能熬到能受命封為副尉一職,才能算是有品秩的軍官,正種可能性可謂千不存一。

唐時還有勳官制度,共分十二個等級,《花木蘭》中曾有“策勳十二轉,卷卷有爺名”一句,最高的也就是郭敬之的“上柱國”,但一名普通小兵,勳等必不高,戰事一歇,仍需回家種地,所以透過戰爭來當官,危險自不必說,並且基本是行不通的。

一將功成萬骨枯,正常情況下,從軍之人只有做枯骨的份。現在能透過武舉,不流血、不亡命就能取得功名,對天下普通習武者為說是天大的福音,也給小子儀提供了日後習武為將的決心和機會。

小子儀9歲那年(公元705年),武則天這位一生令人褒貶不一的女皇去世了。

“武周”成為大唐歷史上的一段小插曲,有人把它和漢時的王莽篡政相提並論。兩者雖然看起來類似,但實質上大有區別。

王莽的“新”朝,是徹底的改朝換代,把漢朝一分為二。而對於“武周”,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普遍的觀點都認為它屬於唐朝的一部分,武則天怎麼折騰,都是人家皇帝一家子的事。所以王莽當朝,天下紛紛造反,武周之時雖然許多人大有怨言,但基本沒有以反周復唐的名義造反的。

武則天在位期間,除了任用酷吏、寵養內侍之外,最令人垢病的是在確定皇位繼承權上的搖擺不定,先是把兒子由皇帝降成皇太子,又想把李家開下改成武姓,以致於她的侄子武三思也眼巴巴地等著繼承皇位,還曾把兒子賜姓武。不過雖然鬧來鬧去,估計也沒有人真正相信她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你既然是李家的媳婦,就已經打下了李家的烙印,再說,兒子和侄子誰更近,那不明白著嗎?

狄仁傑更是明確地告訴武則天,如果立侄兒當皇帝,將來姑祖母的後人們就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她了,那麼,只好把她請出宗廟。如果立兒子的話,那麼還可以千秋萬歲配食太廟。

武則天臨了還是聽了狄仁傑的話,把皇位傳給了兒子李顯,並取消自己的皇帝號,稱作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