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山)更是海拔7546米。
這一段路途難度高得超乎想像,一萬人的騎兵隊,動輒越過超過6000米的高山,這是專業登山運動員的活兒。高仙芝的部隊難道沒有高原反應?他如何保證的官兵的體力?如何保證萬人隊的給養?是他們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辦法,還是官兵都是超人?
這一些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這隊唐軍肯定受了許多苦。
好在高仙芝精通地理,是在三月出的兵,到達帕米爾高原時已經是五月,也就是公曆的六月或七月。現在當地有一民謠:“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頭,七*正好走,十冬臘月開頭。”高仙芝進入帕米爾高原正是在七月。
從上蔥嶺始,高仙芝走了兩個多月,到達了特勒滿川。在這裡略作修整之後,高仙芝兵分三路繼續前進,約定七月十三日在吐蕃連雲堡會面。
吐蕃在連雲堡的守軍與大唐軍隊相當,大約有一萬人,其中一千在堡內,在城南依山建柵又有*千人守在那裡。吐蕃如此分兵,或許是因為認為一千人守住天險連雲堡足矣。
在人數相當的情況下,雖然高仙芝帶領的是安西百戰精兵,但經過長途艱難的跋涉,體力消耗過大,而敵人佔據有利地勢。在正常情況下,高仙芝可以說毫無勝機。
但唐軍也有優勢,那就是出其不意,吐蕃軍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唐軍會趕到這裡來。
連雲堡下是婆勒川,當時“水漲不可渡”,但唐軍既然到了這裡,絕不會因為水難渡就轉頭回家。高仙芝命令官兵第二天早晨備好三天的乾糧,要強行渡河,當時眾人都覺得自家將軍瘋了。
高仙芝確定早晨渡河,是有道理的。當時已經是夏天,河裡的水應該都是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