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部分(2 / 4)

小說:戰隋 作者:知恩報恩

勢力;便成了刀俎下的魚肉;任人宰割;那就太悲摧了。

李密越想越是惶恐;久久不語。

韓相國有些著急了;催促道;“蒲山公;事出倉促;某措手不及;不得不馬上舉旗;但舉旗的很多準備事宜均未完成;某的處境很艱難;如今唯一的辦法便是在最短時間內說服更多人;但某拿什麼去說服人?”

李密想到了李風雲對自己所擬的兵變上中下三策的分析和推演;如今看來李風雲之所以決心打東都;顯然是早已預見到了通濟渠局勢在義軍的蓄意推動下;將惡化到極致;為此東都不得不傾盡全力戡亂剿賊以力保渠道之暢通;當東都衛戍軍主力均被吸引到通濟渠戰場時;肯定是有利於楊玄感發動兵變;並有助於楊玄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東都。

李密暗自嘆息;不得不承認李風雲棋高一著;如果李風雲實際操縱了這場兵變的走勢;那對楊玄感及以他為核心的保守勢力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

第三百八十章 與你何干?

當李風雲指揮聯盟大軍劫掠通濟渠;梁郡豪望韓相國緊鑼密鼓準備舉旗;通濟渠兩岸的氣氛幾欲窒息之時;遠在千里之外的東都亦是暗流湧動;給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感。

通濟渠局勢給東都的直觀印象是;政治訛詐;而訛詐者正是齊王楊喃。

去年賊帥李風雲製造了通濟渠危機;結果齊王楊喃乘機逃出了政治牢籠;雖然這場危機並沒有真正影響到第一次東征;第一次東征失敗與這場危機亦沒有絲毫關係;但在政治上慘遭敗績的聖主和改革派卻因此付出了更大的代價;他們陷入了保守勢力的“反攻”和新一輪皇統之爭的夾擊中;危機四伏;步履艱難。

今年賊帥李風雲再一次製造了通濟渠危機;目的是什麼?結果又會怎樣?很明顯;東征至上;通濟渠暢通是聖主和東都的底線;以李風雲之狡詐;他絕不會碰觸這條底線;所以無論通濟渠危機有多麼嚴重;東都都不會為其表象所矇蔽;東都關注的始終是隱藏在危機背後的齊王楊喃。

東都首先要知道的是;齊王楊喃政治訛詐的目標是誰?是遠在東征戰場的聖主;還是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東都唯有確定了齊王楊喃要訛詐的目標;才能推測出他訛詐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拿出正確的對策。

“齊王到底想獲得什麼?”這是東都高層所有人的疑問。

越王楊侗今年九歲;年幼;因為所處環境的原因他比同齡孩子要早熟;知書識禮;但這並不能改變他“政治傀儡”的事實;他就是一個權力符號;一個權力道具;代替他行使權力的是越王府長史崔賾;是東都留守、民部尚書樊子

崔賾出自博陵崔氏;六十四歲。樊子蓋出自江淮世家;六十八歲。兩位重量級老臣輔佐一位親王留守東都;看上去很不錯;實際上很不好。

崔賾的官職雖然沒有樊子蓋高;權力沒有樊子蓋大;但出身顯赫;貴族等級高;在儒林的名氣大;在京為官時間長;深得兩代皇帝賞識;曾輔佐元德太子很多年;現在又輔佐元德太子的兒子;而這層淵源至關重要;越王楊侗因此對他非常信賴。

樊子蓋位高權重;但在這個拼爹拼門第的時代;在豪門世家遍地走的東都;他就吃大虧了;再加上他長期在地方上任職;在京在中樞的時間都很短;資歷聲望都不夠;人脈資源就更不足了;於是他在東都的大權貴們的眼裡十分不堪;無非就是一個政治暴發戶;一個撞了大運的小土豪而已;權貴們根本瞧不起他。樊子蓋心知肚明;低調做人;聖主在的時候;他尚可狐假虎威;他的話還有些作用;如今聖主不在東都了;他最大的靠山沒了;狐假虎威不成了;他的話就沒人聽了。

越王楊侗人小鬼精;雖然對兩位輔弼大臣都表達出了足夠的尊重;但他知道真正能發揮作用的只有崔賾;至於樊子蓋;不過是扯著虎皮做大旗的主兒;中看不中用;關鍵時刻肯定指望不上。

樊子蓋很識事務;一切以大局為重;個人榮辱無關緊要;所以這段時間他對崔賾很尊重;大小事務均當著楊侗的面與崔賾商量著辦;給足了楊侗和崔賾這對君臣的臉面;不過今天他不給面子了;事關通濟渠安全、東征的勝利以及聖主和改革派的政治利益;他堅決主張;馬上出兵戡亂通濟渠;剿殺白髮賊。

崔賾明確反對;據理力爭。

目前局勢下;從東都調兵去通濟渠戰場戡亂剿賊;必須謹慎;不到萬不得已;這個兵不能出。何謂萬不得已?就是通濟渠中斷了;確確實實中斷了;江南的糧食已經沒辦法由通濟渠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