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遺餘力地推動韓相國舉旗;而韓相國面對急驟惡化的通濟渠局勢;也沒有選擇餘地;舉旗已是必然;越早越好;但有個前提;他的舉旗必須有利於楊玄感;必須有利於即將爆發的兵變;也就是必須符合楊玄感及其同盟者的利益;所以韓相國在具體瞭解了當前局勢和李風雲蓄意激發通濟渠危機的目的後;便陷入了沉默;並沒有立即拿出舉旗起義的決策。李風雲心知肚明;韓相國並不信任自己;而能否說服韓相國;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李密;所以他馬上尋個藉口離開了;讓韓相國與李密私下密談。
韓相國距離楊玄感的“核心圈子”很遠;很長時間以來他只是一個邊緣人物;一個關鍵時刻可以發揮作用的“棋子”;現在就是關鍵時刻;就是韓相國發揮作用的時候;所以楊玄感把他召至黎陽面授機宜;給予其最大程度的信任。韓相國在承擔重任的同時;也獲悉了很多機密;而在這些機密中;沒有李風雲和李風雲參加這場兵變的任何訊息;但現實卻告訴他;李風雲和義軍聯盟二十萬將士不但會參加這場兵變;而且還是這場兵變中的重要力量之一。韓相國因此倍感困惑;是楊玄感不信任他;不告訴他這個機密;還是另有隱秘?
韓相國把自己的困惑告訴了李密;尋求答案。
事已至此;李密不得不自作主張;在未經楊玄感許可的情況下;把相關機密有選擇性的告之韓相國;於是這場兵變中另一個重量級人物“露面”了;他就是前中樞宰執、前衛府大將軍;在軍政兩界享有盛譽的建昌公李子雄。
韓相國十分震驚;在他看來;李子雄是關隴本土大權貴;他的參加意味著這場兵變的發動者和支持者中;不僅有以楊玄感為首的河洛貴族集團;還有一部分關隴本土貴族;如果事實當真如此;那這場兵變的勝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