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阿史那咄捺、夾畢特勒阿史那思摩和俟利發史蜀胡悉“眼花繚亂”之餘,更是心驚肉跳,難道南北大戰就此開始了?
諸多訊息中,最令人關注的就是中土皇帝的動向。有證據表明,中土皇帝暫時沒有返回京師的跡象,而有傳言說,中土皇帝對幽燕局勢非常擔心,為確保北疆安全,有意等到局勢穩定之後再回京師。
如果傳言是真實的,那麼中土皇帝滯留幽燕的內情就複雜了,就值得思量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中土皇帝滯留不去?是楊玄感的叛亂愈演愈烈,已經嚴重危及到國祚安全,迫使中土皇帝不得不撤回遼東的遠征軍,要親自率軍回京平叛,還是楊玄感的叛亂已經失敗,中土皇帝已經沒有返京的急迫性,於是轉而集中精力穩定幽燕局勢?如果原因是後者,那麼考慮到中土連續兩年的東征已經徹底拖垮了高句麗,遠東諸虜已不足為患,遠東之利已唾手可得,那麼史蜀胡悉的推測就有可能是正確的,中土必然會把目光轉向大漠,積極進行南北戰爭的準備,而首要目標十有**就是東北諸虜,就是斬斷突厥人的“左膀”,斷掉突厥人的一臂。
從這一假設出發,有關齊王戍邊的傳言,有關白髮賊出塞的推斷,也就更為可信了。
事實也的確如此。最新訊息證實,中土超級豪門世家集中之地的冀北突然爆發了“陰謀行刺中土皇帝”的驚天大案,而陰謀者正是突厥人。由此不難預測到,這一大案必將影響到南北關係,中土皇帝勃然大怒之下,極有可能以此為藉口,向突厥人發難,即便暫時還不會主動挑起南北戰爭,但最起碼可以找到攻打東北三族的藉口,以吞併東北做為報復。
如果中土皇帝要攻打東北,要以最小代價佔據東北,首要條件就是維持南北關係,不能與突厥人撕破臉,不能與突厥人大打出手,而最有效最直接的對策就是增加北疆尤其是燕北的鎮戍力量,牢牢牽制住磧東南牙旗,讓他們無力支援東北三族。
事實證明這一推測也是正確的。最新訊息證實,燕北長城點燃了烽火,這說明白髮賊的軍隊已經兵臨長城,很快就要出塞了,而白髮賊出塞之後,齊王也就到了長城。
白髮賊孤軍出塞,如果沒有齊王的庇護,根本就堅持不下去。齊王到了長城,白髮賊出了懷荒,燕北鎮戍力量急劇膨脹,南北關係愈發緊張,這種情況下,磧東南牙旗自顧不暇,哪裡還有多餘軍隊去支援東北三族?
目前東北局勢對突厥人來說十分不利,奚人和契丹人正在託紇臣水一線激烈廝殺,而步利設阿史那咄爾與霫人的軍隊正陳兵於弱洛水南岸,隔岸觀火,冷眼旁觀,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中土這頭猛虎已經悄然張開了血盆大嘴,要一口吞掉他們。
“事不宜遲,還請俟利發十萬火急趕赴弱洛水,拯救東北於危難之中。”叱吉設阿史那咄捺不敢怠慢,當即做出決策,直接“脅迫”史蜀胡悉立即馳援步利設。
史蜀胡悉沉吟不語。
。。。
733。第733章 各懷心思
史蜀胡悉無意趕赴東北,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中土攻打東北,佔據東北,實際上正是他所願意並努力推動的局面。。。
以始畢可汗為首的牙帳激進派對南北和平持嚴重悲觀態度。既然中土要開疆拓土,就必然會發動南北戰爭,既然南北戰爭一定會爆發,那突厥人倒不如先下手為強,先發制人,化被動為主動,主動挑起南北戰爭,乘著中土連番遠征國力損耗之際,打中土一個措手不及,給中土沉重一擊,繼而給自己贏得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更長的壯大時間。
從這一觀點出發,牙帳就要在外交上示敵以弱,先麻痺和欺騙中土,佯作畏懼中土,畏懼戰爭,處處妥協,同時在軍事上積極備戰,頻繁擾侵長城,甚至假借他人之手誘發小規模的衝突,如此一方面可持續惡化南北關係,以打擊和削弱牙帳內部的反對勢力,集中力量進行戰爭,一方面可持續消耗中土人,讓中土人不得不在東征結束後拖著疲憊身軀繼續征戰,只待時機合適,便發動致命一擊。
現在時機就對牙帳有利。中土因為連年東征引爆了內憂外患,內有愈演愈烈的叛亂,外有西突厥人和吐谷渾人的凌厲反擊,而中土解決的對策無非就是向西突厥人妥協,然後聯合西突厥人夾擊大漠,挑起東西兩部突厥的廝殺,以漁翁得利,給自己贏得喘息時間。牙帳當然不會束手就縛,坐以待斃,牙帳的反擊手段就是以其人道還治其人之身,你聯合西突厥人打我,我就買通西突厥人夾擊你,如此南北大戰也就近在咫尺了。
所以史蜀胡悉趕赴磧東南承擔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