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變得撲朔迷離,而牙帳內部對中土政局的判斷和預測也由此產生了嚴重分歧,不過有一點牙帳內部還是取得了共識,那就是齊王距離中土儲君的位置已經遙不可及,齊王這個人不能再“接觸”了,否則必然觸及到中土政局的敏感之處,一旦激怒了中土皇帝和掌控朝政的大權貴,則對大漠不利。
所以阿史那思摩聽說齊王來了,掉頭就走,根本不去招惹這個“麻煩”,免得落人口實。史蜀胡悉沒辦法,硬著頭皮去了,結果如其所料,齊王根本不鳥他,由著性子來,無法無天,我是流氓我怕誰?最後把史蜀胡悉逼急了,向阿史那咄捺發出警告,必須以武力威脅齊王,逼迫齊王立即撤回懷荒,否則後果嚴重。至於這件事如何“善後”,尚需等待牙帳與東都的交涉結果,但牙帳若想利用這件事從東都謀取更多利益,現在就必須妥善化解危機,千萬不要意氣用事,畢竟齊王在名義上還是中土未來儲君的第一人選,這個身份的政治敏感度太高,與齊王發生直接衝突甚至武力對抗,等於公開打中土的臉,中土不惜代價也要展開猛烈報復。
阿史那咄捺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忍氣吞聲,帶著大軍於閃電河西岸陳兵以待,堅決阻止齊王渡河西進,把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但如此一來,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刀帶著大軍渡河殺進閃電原燒殺擄掠,只能咬牙承受由此而帶來的巨大損失。
齊王看到堆積如山的“戰利品”非常高興,得意洋洋,認為白髮賊已經窮途末路,已經山窮水盡,只要再接再勵,再加一把勁,奮勇追擊,就能把白髮賊斬盡殺絕。
韋福嗣、李百藥、李善衡等人圍著齊王猛拍馬屁,極盡阿諛之能事,積極支援和鼓動齊王渡河追殺。
史蜀胡悉和阿史那咄捺怒不可遏,但形勢比人強,直接翻臉必然大打出手,而雙方一旦打起來,刀必然回頭,與齊王聯手,最終結果就是兩敗俱傷,而更嚴重的是,南北大戰可能就此爆發,大漠在沒有完成戰爭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應戰,十有**要戰敗,畢竟目前形勢下,大漠的對手不僅只有中土一個,還有虎視眈眈的西突厥人。
西突厥與波斯的戰爭隨時都會爆發,為此西突厥急於確立自己在蔥嶺以東的霸主地位,確保自己不會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所以南北大戰的爆發,中土與大漠的廝殺,正是西突厥人願意看到和極力推動的局面。而南北大戰越早爆發,對西突厥就越有利,對大漠則非常不利。這一點史蜀胡悉和阿史那咄捺很清楚,因此面對中土人的挑釁,他們只能忍耐,而中土人顯然對天下大勢也是一目瞭然,突厥人越是忍耐,他們就越是咄咄逼人,步步緊逼。
阿史那咄捺果斷“反擊”,你齊王如果渡河,非要到我家裡剿賊,可以,但由此造成的所有損失,你必須補償。現在你繳獲了大量戰利品,你把這些戰利品給我,然後你就可以渡河了。
齊王當然不幹,他的目的就是拖住阿史那咄捺,不讓他帶著大軍追殺李風雲,所以咄咄逼人可以,但要適度,不要弄巧成拙翻了臉,那麻煩就大了。齊王佯作猶豫不決,任由韋福嗣、李百藥和史蜀胡悉、阿史那咄捺激烈爭論,“討價還價”。
=
。。。
。。。
第七百四十七章 劫獄營
九月十二,閃電原。
阿史那思摩返回牙旗後,竭盡全力組織閃電原上的諸種部落火速撤離,而從各地陸續趕來的控弦騎士則集結於七水泊,背靠閃電河,嚴陣以待,準備與入侵的中土人決一死戰,以保護牙旗安全。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突厥人誓死堅守牙旗的關鍵時刻,一個不好的訊息突然傳來,在閃電原的東邊,活躍在平地松林的馬賊盜寇們呼嘯而出,匯聚成一團洪流,乘虛而入,直殺牙旗而來。
阿史那思摩無力應對,現在他是三面受敵,中土齊王的大軍就在閃電河西岸,牽制住了牙旗主力,阿史那咄捺動彈不得,而刀已經渡河,衝著牙旗氣勢洶洶殺來,如今東面又冒出一股馬賊,趁火打劫,可謂雪上加霜。
人心惶惶之際,阿史那思摩毅然決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正好諸部落的撤離已接近尾聲,他有條件把軍隊全部集中到牙旗所在,放棄對整個七水泊及其周邊區域的防守,如此可握緊拳頭對敵,不至於因為兵力分散而顧此失彼。
突厥人的這一舉措正合李風雲之意。李風雲氣勢洶洶而來,做出大開殺戒的暴戾之態,正是要嚇唬突厥人,逼迫他們龜縮防守,如此聯盟大軍才能有驚無險的以最快速度穿過閃電原。只要進入了平地松林,大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