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勞師遠征顯然不現實,他們在西疆有兩個敵人,隴西的吐谷渾人好對付,但西突厥人已經橫掃西域,逼近河西,中土首尾難以兼顧,十分窘迫,因此中土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向西突厥人妥協,只要雙方達成約定,攜手結盟,中土便能利用西突厥人在金山(阿爾泰)方向牽制住大漠上的東。突厥人,而東西兩部突厥一旦打了起來,中土就能騰出手來打吐谷渾人,如此則西疆危機迅速化解。
然而西突厥人好不容易利用中土東征的大好機會贏取到今日有利局面,豈會讓中土人如願以償?西突厥人必然“獅子大開口”,極盡訛詐之能事,想方設法榨取利益,同時還會藉助東。突厥人和吐谷渾人的力量,從西、北兩個方向持續威脅和侵擾中土,牽制和消耗中土,打擊和削弱中土對西域的野心,從而實現蔥嶺以東局勢長久穩定之局面,為西突厥人與波斯人的戰爭創造一個穩定後方。
那麼中土的對策是什麼?難道只能忍氣吞聲,任由西突厥人“敲詐勒索”?當然不會,中土為在談判中佔據儘可能多的主動,首先就要展現自己強大的國力,明確告訴西突厥人,不是我實力不濟不得不忍氣吞聲,而是形勢不許可迫使我不得不暫時妥協,只待我把東邊的事徹底搞定了,我就能集中力量再次進入西土,橫掃諸虜,到那時不要說吐谷渾有滅種之危,就是西域諸國也難逃亡國之禍。
如何展現自己強大國力?中土東征連續兩年失利,損失巨大,不過好在高句麗彈丸小國,實在承受不了這種規模的“狂風暴雨”的打擊,即便打贏了,守住了國土,但國土已是赤地千里,一片廢墟,王國已瀕臨崩潰邊緣,不堪再戰,若想生存下去唯有投降,而搶在中土發動第三次東征之前投降,給中土保留一絲顏面,其生存下去的機率要遠遠大於中土兵臨城下之刻,所以不出意外的話,高句麗的議和使者已經出發了,只要高句麗付出足夠大的代價,而中土也能夠“打落牙齒和血吞”,把此次東征失利的恥辱硬生生吞下肚子,這場戰爭也就結束了。
換句話說,中土連續兩年東征雖然以軍事上的失利而告終,但憑藉強大國力,活活拖死了對手,最終在政治上還是贏了,還是能夠實現戰爭之目標。
既然東征事實上已經結束了,那麼中土當然可以騰出手來處理西疆危機,但西疆太遠,疲憊不堪的軍隊和損耗過大的國力都不允許中土馬上發動第二次西征,不過卻有能力在東北疆發動一場小規模的區域性戰爭。
中土把這場區域性戰爭打好了,首先便能展現中土強大之國力,其次便能達到“敲山震虎”之目的,警告和威懾大漠北虜,同時鞏固和加強東征戰果,再次,如果這場區域性戰場讓中土徹底控制了遠東諸虜,進一步加固了東北疆防禦,便能迅速逆轉中土在整個北疆防禦上的劣勢,把自中土因為統一大業的需要而遺留下來的歷史“舊債”就此一筆勾銷。如此一來,中土就在南北對峙中取得了更大優勢,而這些優勢足以幫助中土在與西突厥人的談判中掌握更多籌碼,贏得更多利益。
史蜀胡悉站在“三足鼎立”的高度上,深度分析和推演未來中外大局的發展,給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咄捺叔侄“描繪”了一副“三雄爭霸”之場景,結果答案呼之欲出,清晰可見。
“所以,關鍵就是借刀殺人,如果我們不能看穿中土人的陰謀,則必受其害。”史蜀胡悉?了最後的總結,還是那句話,“借刀殺人”是關鍵。
之前史蜀胡悉說“關鍵是借刀殺人”時,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咄捺都沒有聽明白,甚至都做出了錯誤的推斷,現在經史蜀胡悉這麼詳細一解釋,兩人雖然聽明白了,但將信將疑,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推論實在是出乎意外,讓人難以置信,更因為史蜀胡悉是牙帳激進派的核心人物,認定中土是重建統一的大突厥汗國最大阻礙,對中土抱有強烈敵意並把中土做為最大敵人,有積極發動南北戰爭的意願和動力,所以叔侄兩人不得不高度戒備,不得不以最大惡意去揣測史蜀胡悉做出這一驚人推斷的真正目的。
阿史那思摩眉頭緊皺,凝神沉思,憂色重重。
阿史那咄捺則鋪開地圖,沉思不語。
中土為什麼要東征高句麗?雖然高句麗是遠東霸主,這些年也經常入侵中土的遼東,但這都不足威脅到中土的根本,不至於引起中土的雷霆震怒,真正激怒中土的是高句麗過度膨脹的野心,是高句麗與契丹人結盟合作,把“觸角”伸向了弱洛水(遼水)一線,暴露出了稱霸東北的野心,而高句麗一旦征服東北諸虜,稱霸東北,與大漠上的突厥人形成東西呼應之勢,則必然嚴重危及到中土的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