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部分(2 / 4)

小說:戰隋 作者:知恩報恩

涿郡不去的原因,已兩次派出信使趕赴臨朔宮覲見中土皇帝,並派出大量暗探和利用眾多秘密渠道打探幽燕動靜,同時向閃電河一帶的所有諸種部落發出了警告,做出了召集之令,要求他們做好臨戰準備,一旦南北形勢惡化,則迅速集結,確保磧東南之安全。

當然,這是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以免事故突發,措手不及。目前南北關係雖然每況愈下,雙方之間的信任越來越少,矛盾和衝突越來越多,但名義上牙帳還是尊奉中土為宗主,該有的禮節一個不少,該朝貢的還是朝貢,雙方都努力維持雙邊楸系的穩定,尤其中土第一次東征大敗,第二次東征又無功而返,勞師遠征國力損耗,再加上國內政局又動盪不安,內憂外患之下,更為需要一個穩定的南北關係,所以出兵北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不是因為中土皇帝滯留幽燕不去,局勢不明,變數太大,叱吉設甚至都不會向旗下部落發出警告和召集。

幽燕局勢突變也就是近期的事,做為主掌磧東南諸軍事的牙旗這邊肯定是高度關注,而對於東。突厥汗國權力中樞的牙帳來說,因為距離過遠,資訊傳遞不便,尚沒有做出積極回應,不過有一點牙帳還是頗為擔憂,那就是擔心幽燕局勢突變會影響到南北走私。現在南北官方貿易並不能滿足突厥汗國高速發展的需要,因此南北走私隨即成為牙帳進行戰略物資儲備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不可或缺。

然而,突厥人的擔心很快變成現實,南北走私量最大的燕北渠道“應聲而斷”,其中燕北走私的主幹道靈丘道和飛狐陘更是直接落入了“敵手”,而若想重新打通這條重要的走私渠道,可不僅僅就是剿殺“敵人”這麼簡單了。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條走私渠道牽扯的利益太大,甚至牽扯到了南北對抗,影響到了中外大勢的未來走向,所以在“一鍋水”已經被徹底攪渾的情況下,再想“清澈見底”,短期內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必然另謀他策。

於是叱吉設和牙旗裡的核心成員馬上就把“目光”轉移到了松漠以東的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的諸種部落以霫、奚和契丹三族為主,他們尊奉突厥人為宗主,而中土則是突厥人和他們的“共主”。“共主”十分忌憚和防備突厥人,因此對東北諸族恩威並施,遏制和打擊他們的同時又拉攏和收買他們,但效果不理想,其中契丹人與高句麗、靺鞨等遠東諸虜結盟合作,而霫人和奚人則與突厥人走得近。如今高句麗被中土打得奄奄一息,而中土也連戰不利損失巨大,這就給了突厥人機會,蓄意挑起東北諸虜之間的廝殺,混亂東北乃楸遼東局勢,以削弱和吞併東北諸虜來達到威脅中土之目的,繼而間接幫助高句麗贏得喘息時間,一旦高句麗堅持下來了,東北諸虜又給突厥人吞併了,中土耗盡力氣卻白白為突厥人做了嫁衣,在北疆鎮戍上陷入更為深重的危機,迫不得已之下,只能向突厥人妥協以換取南北關係之穩定,如此則突厥人不費一兵一卒就大獲全勝,獲得了難以估量的豐厚利益。

叱吉設和牙旗貴族們的如意算盤打得非常好,但可惜的是,就在他們幻想著“不勞而獲”的時候,從幽燕不斷傳來的最新訊息卻讓他們嗅到了一絲危險,形勢的發展正在偏離他們預計的方向,並且偏離的速度越來越快。

第一個引起突厥人警覺的訊息就是齊王可能要北上邊陲。這個訊息最早由幽燕豪門傳出,後來在幽燕貴族圈子裡悄悄傳開,其真實性有多大無從知曉,不過無風不起浪,既然有這樣的傳言出來,可能性就事實存在。

突厥高層對中土兩京政局的內幕還是有所瞭解,對齊王“失德”一案也是略有耳聞,畢竟齊王是中土皇帝唯一的嫡皇子,從繼承法上來說他就是中土的儲君,是中土未來的皇帝,爆發奪儲大戰的可能性太小,所以突厥人當然會高度關注,密切觀察,但結果讓他們難以置信。第一次東征期間齊王並沒有坐鎮京都代理國事,而是出京剿賊去了,一個儲君在皇帝遠征期間不代理國事,這說明什麼?第二次東征期間坐鎮兩京的還不是齊王,而是兩個皇孫,齊王依舊在外剿賊,這簡直就是匪夷所思了,不能再用常理去解釋了,某種意義上這代表齊王距離儲君的位置應該是越來越遠,而不是唾手可得。

突厥人立即意識到,中土皇帝和他唯一的嫡皇子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中土政局的核心也就是皇統繼承問題爆發了嚴重危機,這對突厥人來說是一件好事,可資利用。然而,形勢變化太快,還不等突厥人對這件事進行核實確認並有所行動,中土皇帝父子就同時出現在幽燕,並且傳出了齊王北上戍邊之言論。這一傳言若是真實的,若變成了現實,其對南北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