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部分(2 / 4)

小說:戰隋 作者:知恩報恩

慄末部所在。然後紅線越過晦發川,這裡是靺鞨族回跋部的地盤。接下來紅線進入高句麗的東北部也就是徒太山(長白山)的西南麓,從這裡越過沸流水,抵達鴨綠水西岸的國內城。之後過鴨綠水,過薩水,至平壤。

這顯然是安東大軍的攻擊路線。

這一看,大家都看懂了,情緒頓時高漲,當即三三兩兩討論起來,帳內氣氛非常熱烈,但很快,各種問題也就接踵而至。

東征兩路並進,懷遠方向的遠征軍主力必然會吸引高句麗的全部注意力,而安東大軍取間道而進,雖然距離遠,路途艱險,但只要不出意外,必然可以起到“出敵不意、攻敵不備”之效果,運氣好的話,安東大軍或許就能打平壤一個措手不及,而高句麗人猝不及防之下,驚慌失措,一旦忙中出錯,難逃覆滅厄運。

然而,計是好計,這裡面卻有個致命要害。扶余城距離平壤大約一千五百餘里,因為走間道,一路窮山惡水,行軍速度必然緩慢,樂觀估計走完這段路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那麼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大軍糧草如何解決?而更嚴重的是,因為孤軍深入,一旦在平壤城下攻擊受阻,陷入曠日持久的惡戰,糧草武器又如何維持?

阿史那咄爾因此質疑李風雲,“你不會信誓旦旦地告訴我們,平壤對你來說就是一座空城,可以一鼓而下吧?”

“當然不會。”李風雲笑道,“解決糧草短缺有兩個辦法。”

李風雲抬手指向地圖上的晦發川,“靺鞨族的回跋部居住在這條大河的兩岸。回跋部在靺鞨諸部落中實力強大,雖然它臣服於高句麗,但它與遠東靺鞨諸部亦是親密盟友,而遠東靺鞨諸部之所以與高句麗保持兄弟關係,在高句麗對外征伐期間始終鼎力支援並肩作戰,除了利益驅動外,與回跋部在靺鞨諸部聯盟中擁有較大話語權有直接關係。”

李風雲張開五指,用力一拍地圖,“所以,我們吃掉它。”

此言一出,帳內將領、酋帥們當即領悟,尤其契丹人,更是相顧失色。

之前契丹人與靺鞨族都是高句麗的小兄弟,三方結盟共謀遠東霸業,而在高句麗王高湯、高元父子執政期間,三方更是數次聯手入侵遼西,而這正是中土下定決心遠征高句麗的原因所在。中土大規模東征,高句麗走投無路唯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而契丹和靺鞨亦是唇亡齒寒,不得不傾力支援,這也是高句麗能在年復一年的戰爭中頑強堅持下來的原因之一。

如今契丹被中土征服了,接下來輪到靺鞨族了。李風雲的意圖很明顯,他的遠征大軍不是途經晦發川,而是橫掃晦發川,把回跋部連皮帶骨頭一口吃掉,如此既可以解決糧草短缺問題,又可以殲滅高句麗的藩屬,還可以震懾遠東靺鞨諸部,可謂一箭多雕。

接著李風雲又指向地圖上的鴨綠水。

“左武衛大將軍、黃臺公崔弘升是此次東征的選鋒統帥。”李風雲看看眾將,意味深長地一笑,“如果崔大將軍在我們兵臨平壤城之前,包圍烏骨城,陳兵鴨綠水,做出攻擊平壤之態勢,把平壤方向的高句麗軍隊吸引到鴨綠水一線,那麼……”

李風雲欲言又止,帳內將領、酋帥們卻是眼前一亮,豁然大悟。

那麼形勢就對安東大軍非常有利了,若安東大軍不能一鼓拿下平壤城,則立即調轉馬頭直殺鴨綠水,與崔弘升的選鋒軍前後夾擊,先把鴨綠水一線的高句麗軍隊全殲了,然後既可以得到援兵,又可以得到糧草武器的補充,再打平壤就勝券在握了。

第九百九十三章 粟末?砣

李風雲成功說服了諸種部落酋帥,而這些人正是實施長途奔襲平壤之計的最大阻礙,至於安東軍其他將領,不論是李風雲的嫡系還是李子雄、李渾等落難貴族,支援此計者必定是大多數,畢竟自身利益與此仗勝負有直接關係,為了勝利唯有竭盡全力,如果一味儲存實力或者飽受友軍掣肘,最終結果必定悲觀。

決策擬定了,接下來就是商討具體攻擊方案。契丹人與靺鞨人是多年盟友,對靺鞨人很熟悉,對回跋部和晦發川亦是瞭如指掌,所以大賀咄羅、耶律鐵力等契丹酋帥理所當然要獻計獻策。

李風雲直接點名,請大賀咄羅簡要介紹一下靺鞨族,並對晦發川一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靺鞨族主要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白山就是徒太山(長白山),黑水(松花江)則是遠東一條大河。

靺鞨族有七大部落,自南向北分別是粟末部、白山部、伯咄部、安車骨部、拂涅部、號室部和黑水部。

靺鞨七大部落中,以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