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勝算很大,那些冒著“通敵賣國”之險的中土權貴必然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牙帳根本滿足不了。
這時,阿史那咄爾立即就進入了三人的“視線”。難道,這是反間計?阿史那咄爾未雨綢繆,主動藉助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投身中土,潛伏在對手身邊,時機一到便給對手致命一擊?
那麼,阿史那咄爾有沒有為了大汗國和突厥族群而捨身赴死的勇氣以及卓然不凡的膽略?
人在不停成長,也在不斷改變,過去沒有的勇氣和膽略,不代表現在和未來也沒有,再說了即便現在還是沒有勇氣和膽略,難道就沒有辦法強加給他?當一個人窮途末路,不要說以利益相逼了,就以生存本能來說,也不得不爆發一次。
於是逆轉危局的關鍵因素就出現了,就是阿史那咄爾,而若想抓住這個關鍵因素,就必須找到阿史那咄爾舉兵造反的真相。
真相是什麼?是阿史那咄爾早已被中土收買,通敵賣國,還是阿史那咄爾野心膨脹,鋌而走險,抑或阿史那咄爾走投無路,在生死和利益的雙重威逼下,不得已而為之?
具體分析東北戰局,交戰雙方各有優勢,中土一方軍隊多,錢糧供應充足,氣勢如虹,但強龍難壓地頭蛇,東廣袤,天氣寒冷,松漠牙旗和霫族、契丹兩個別部又以逸待勞,佔有天時地利人和,只要不衝動,不盲目決戰,避敵鋒芒,誘敵深入,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即便不能擊敗對手,亦不會滿盤皆輸,最終勢必打個旗鼓相當,膠著對峙,如此便可把對手拖在東北戰場上,讓其進退兩難。
以此結論來分析阿史那咄爾背叛牙帳的原因,只有一個解釋,阿史那咄爾的野心太大了,因為鎮戍遙遠東疆,被始畢可汗變相黜逐,憤怒而絕望,於是一氣之下,鋌而走險,藉此機會投靠中土,意欲效仿當年啟民可汗崛起之路,利用南北戰爭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抱著中土的“粗大腿”,在中土的支援下稱霸大漠。
阿史那咄爾的這個想法是好的,他遠戍東疆,要啥沒啥,處境與當年窮途末路的啟民可汗相差無幾,若想一飛沖天,也只能依託強者的支援,而中土顯然是他唯一的希望,所以在中土遠征東北的關鍵時刻,毅然背叛大漠,舉兵謀反,賣給中土一個“高價”,給自己牟取到最大利益,亦在情理之中,如此一來,逆轉危局的突破口就找到了。
正如叱吉設阿史那咄捺所說,只要知道少郎河一戰的具體經過,看到阿史那咄爾的野心,也就找到了逆轉危局的機會,因為阿史那咄爾若想實現自己的野心,若想贏得中土的大力支援,就必須證明自己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價值,而這個價值靠嘴說不行,必須有事實依據。那麼,阿史那咄爾如何證明自己的價值?還得從大漠想辦法,而大漠迫於現狀,為了立即打破危局,也只能以他為突破口,於是阿史那咄爾在南北雙方激烈博弈中的價值就迅速凸顯。
阿史那伊順、楊善經和安咄汗三人反覆分析和推演,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接受阿史那咄捺的建議,行緩兵之計,立即與中土談判,阻止和遏制局勢的進一步惡化,給大漠逆轉危局爭取時間。
十二月初七,上午,磧東南牙旗的四位軍政長官,阿史那咄捺、阿史那耶瀾、阿史德漠煌、史阿里門,以及松漠牙旗的吐屯阿史那扎蘭,接到巡察團的命令,齊聚帥帳議事。
事關重大,形勢緊張,巡察團不敢耽擱,連夜擬定了對安州和東北局勢急驟惡化的看法、評議和結論,並由巡查團的主官大邏便阿史那伊順在議事上做了一番宣讀和說明。
聽完巡察團的結論,大漠東疆兩個牙旗的長官們不約而同地鬆了一口氣。
巡察團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出結論,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而巡察團把安州和東北失陷的客觀責任全部推給了中土,中土有心算無心,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導致局勢一邊倒的重要原因,至於主觀責任,比如麻痺大意、判斷錯誤、決策失誤等等,兩個牙旗當然要承擔,只不過巡察團輕描淡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便始畢可汗和牙帳給予懲罰,也只會是象徵性的,不會“傷筋動骨”,而巡察團的這種刻意袒護,同樣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由此不難推及到,牙帳保守主和和激進主戰兩派迫於中土咄咄逼人、南北戰爭迅速逼近的現實,不得不擱置矛盾攜手對外了。
本來巡察團的到來讓兩個牙旗的長官們都很悲觀,不料虛驚一場,竟然是皆大歡喜之局,如此一來就要知恩圖報了,必須收拾好心情,配合巡察團竭盡全力拯救危局,不惜一切代價減損止損。
看到帳內氣氛迅速好轉,兩個牙旗的長官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