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周朝還是在本朝;都飽受關隴人的遏制。但他文武於略;有真本事;尤其在命運的關鍵時刻都做出了正確選擇。在北周朝;他是第一權臣大冢宰宇文護的親信。先帝崛起初期;尉遲炯等權臣舉兵相擊;段文振支援先帝;結果為先帝所器重。統一大戰結束後;時為晉王的今上鎮戍江左;段文振以司馬一職輔佐今上;從此忠誠於今上;為今上奪取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今上登基後;以段文振為兵部尚書;委以重任
兵部主要主掌軍事行政權;兵部最高長官做為中樞宰執之一;參與軍事決策。十二衛府的大將軍擁有統兵權;戰時在皇帝授權下擁有軍事指揮權;也參與軍事決策。諸如東征這種重大國事的決策;僅靠軍方決策遠遠不夠;中樞其他核心成員;比如內史令(內史勝長官)、納言丨下省長官)、尚書檯長官及尚書六部長官等等都要參與決策;但具體到東征這一仗怎麼打;卻是軍方決策;參與決策的有皇帝;有尚書檯長官和尚書兵部長官;還有十二衛府大將軍
段文振做為本朝兵部尚書;雖然位高權重;但在軍事決策中;也僅僅只有一票。當然了;如果他在軍方是威名顯赫的名將;功勳累累;德高望重;且權勢龐大;門生弟子遍佈軍中;比如當初出任尚書令的越國公楊素;那麼他絕對可以影響甚至決定軍事決策;但可惜的是;段文振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無法比肩越國公楊素;即便皇帝信任他;即便皇帝相信他的決策是最好的;亦無法幫助他在軍事決策中做到一言九鼎。
軍方的複雜程度不一定超過政界;但因為軍隊的特殊性;它的集團利益更為嚴重;虎狼成群;實力強悍;很多時候即便是皇帝;面對這群殺氣騰騰死守自己“地盤”的虎狼;亦倍感棘手甚至一籌莫展;所以軍事決策的擬製難度非常大;尤其東征牽扯的利益太大了;眾多軍方勢力為了爭奪利益不惜大打出手;激烈廝殺;就算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迫於軍方勢力之間的合縱連橫;在決策擬製中也不得不妥協讓步。
東征這一仗怎麼打才能實現中土的戰略意圖;從歷史上中土人與高句麗人的多次交鋒來看;無非兩個策略;一是威懾;以對實力迫使敵人投降;以最小代價贏得最大利益;這有成功的範例;外交手段多於戰爭手段;其次是攻擊;以血腥殺戮徹底摧毀敵人;比如西征;最後就演變成了開疆拓土;戰爭手段代替了外交手段。
若是以外交手段為主;以戰爭手段為輔;實現了東征的戰略意圖;那最大功勞就不是軍方的;軍方利益受損;反之;若以戰爭為主;以開疆拓土為最終目的;那在實現東征戰略意圖的同時;軍方也獲得了最大利益;這是軍方最為樂見的;但為政界大佬們所抵制;尤其持激進改革立場的大佬們;為最大程度削弱軍方對改革的影響;始終是不遺餘力地遏制和打擊軍方;此次又豈能讓軍方借東征之利而鹹魚翻身?
然而;如果外交手段難以實現東征的戰略意圖;那麼就必須動用武力。若東征以戰爭手段為主;又要採取何種戰術?
段文振拿出的計策是“斬首”;飛行千里;直殺平壤;一戰而定。從歷史上來看;中土人與北方遊牧諸虜的作戰方式就是如此;一擊千里;以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我殺光了你的人和馬;你還打什麼打?之所以運用這一戰術;就是因為戰場距離太過遙遠;糧草運輸不便;只能以戰養戰;只能一擊千里;但這一戰術的風險極大;它本質上是孤軍深入;沒有後援;沒有糧草接濟;稍有不慎便會陷入對手的“誘敵深入”之計而全軍覆沒。
但此次東征;對於發起者;對於皇帝和以改革派為核心的中樞來說;政治目的大於軍事意圖;名義上是摧毀高句麗;是建立和完善新的國防和外交大戰略;實際上則是以無上武功來加強皇帝和中樞的權威;以強悍的權威來打擊和削弱保守派;加速改革程序;所以東征只能贏不能輸。皇帝和中樞迫於這一政治背景;迫於東征必須勝利;那麼在東征的軍事策略上就必然以“穩妥”為主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確保不出現任何意外。
開皇末年先帝曾征伐高句麗;水師因風暴而葬身大海;陸路大軍因糧草不繼而延誤戰機;不得不撤;遠征軍尚未進入高句麗便以失敗而告終。這次東征吸取了教訓丨做足了準備工作;傾盡了國力;其根本意圖就是要確保勝利。因為要確保勝利;軍事策略上就必然求穩;既然一心求穩;那麼段文振的“斬首”戰術當然不會得到皇帝和中樞的認同。既然皇帝和以改革派為核心的中樞都不能認同段文振的策略;那麼可想而知;在博弈空前激烈的軍事決策的擬製過程中;段文振的這一風險極大的策略理所當然被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