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西征,而西征需要一個大後方,大後方實際上就是魯郡,這就需要段文操的“配合”,主動權理所當然在段文操手上。反之,如果李風雲繼續在魯郡混,把段文操打得龜縮不出,嚴重阻礙了東征,那麼周法尚、張須陀乃至彭城的崔德本,迫於共同政治利益的需要,不得不救援段文操,不得不聯手圍剿李風雲,結果主動權還是在段文操手上。
某種意義上,李風雲策劃西征打中原,也是迫不得已,他要發展,要始終抓住主動權,他就必須走出蒙山,就如當初他在徐州,同樣是為了發展,為了抓住主動權,他就必須一路狂奔到蒙山。
李風雲抓住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可進可退,這就迫使段文操為了確保自己手上的主動權,就不得不默契“配合”。兩個人各取所需,各自達到目的。等到東征結束,在國內戰場上,發展起來的義軍面對衛府軍的猛烈攻擊,不得不大踏步後退。同理,在政治上,本來就處於守勢的山東人,面對咄咄逼人的政治對手,為了確保自己的既得利益,為了確保本土勢力不會遭到沉重打擊,必然要展開凌厲反擊,而反擊的最佳手段,就是利用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的起義軍在戰場上阻擋衛府軍的攻擊,繼而贏得與政治對手討價還價的重要砝碼。
李風雲站得高看得遠,透過他的詳盡分析,西征中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已經非常清楚。同時,各路豪帥更清楚,此刻若是解散聯盟,大家各奔東西,各自為戰,,李風雲的發展腳步固然艱難緩慢,而其他人卻連發展的機會都沒有,很快就會被當作“廢子”、“棄子”扔進歷史的垃圾堆。
至此,西征中原的發展戰略得到了各路豪帥和眾多將領們的一致認同,尤其五位豪帥,更是當眾表態,堅決支援李風雲的西征策略。
聯盟終於保住了,這讓李風雲鬆了一口氣。之前他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雖然策略上是以退為進,你們不同意我的發展戰略,我們就散夥,但齊人和楚人之間的矛盾是真實存在的,各路豪帥因為所處地域不同,其利益訴求也是不一樣的,若想透過一個發展策略就把他們牢牢栓在一起,未免有些想當然了。好在東征很快就要結束,而大家都認為東征大軍會凱旋而歸,於是生存壓力就太大了,除非在未來幾個月內義軍的實力有一個質的飛躍,否則必死無疑。大家都感覺前途渺茫,而李風雲的發展策略便成了“救命稻草”,不抓也得抓了。
接下來,便是更為具體的征戰方案。
西征期間,蒙山應該怎麼守,如何最大程度地幫助前線軍隊。韓曜征戰魯郡,與段文操應該採取何種默契,當雙方發生衝突時,又應該採取何種對策以確保現有利益。
西征戰場上,北路軍所處環境十分惡劣,倒不是因為官軍數量多,而是旱情日益嚴重,受災人口日益增多,地方官府、地方貴族官僚富豪和地方災民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劇烈,如果北路軍不顧現狀一味地燒殺擄掠,必會陷入官府、貴族富豪和災民的三面圍堵。大家都很困難,餓殍遍野,這時候你再跑進來搶,豈不是虎口奪食?你不讓我們活,我們又豈能讓你好過?所以北路軍若想實現攻擊目標,就必須拿出切實可行的正確策略,否則必定一敗塗地。
南路軍的形勢同樣嚴峻。南路軍的攻擊路線距離通濟渠非常近,而梁郡、滎陽郡在大運河兩岸都部署有重兵,尤其自李風雲起兵芒碭、劫掠通濟渠之後,兩郡都經東都授權,開始大量徵調鄉團力量以加強對通濟渠的保護。因此南路軍若想實現攻擊目標,軍隊的實力很重要,若實力不夠,必然被動挨打。
最終大家都把目光放在了中路軍上,只要中路軍打好了,一路攻城拔寨、過關斬將,必能給留守義軍以強有力的支撐,給南北兩路軍隊以強有力的支援。
李風雲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這一重任,他定的目標是,在冬天來臨之前,也就是在未來五個月的時間內,軍隊的數量要達到十萬人的規模,而其中主力部隊,也就是以青壯為主的戰鬥精銳,至少要達到兩萬至三萬人的規模,唯有如此實力,才有可能在未來的惡劣局勢中頑強堅持下去。
=
。。。
第一百六十章 大總管
策略有了,具體攻擊方案也有了,接下來便是擬定具體的執行人。
由誰總管聯盟,由誰指揮各路軍隊,這牽扯到了聯盟中各路義軍的權責利分配。當初各路義軍雲集汶陽,歃血而盟時,彼此間並沒有太多信任,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機構,聯盟很鬆散,盟約對各路義軍的約束力很小,大家結盟的主要目的是互相利用,是抵禦官軍的圍剿,是解決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