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2 / 4)

心中的神是人永遠不能企及的,沒有人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是為了成為上帝;而東方人的某些神則只是人的榜樣,可以透過修煉把自己變成神或仙或精。

人與神的分離或者說主體與客體的分離為控制提供了條件。這類控制包括:似是而非的上帝對人類的控制;人類對環境的控制;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對自己的控制;等等。

人與神的關係就是人與自身的關係。

精神分析從根本上來說是反宗教的。但在其最基礎的結構和方法層面卻使用了西方的造神式的心理模型,這個模型我們稱之為客體化……控制模型,亦即透過製造和分離客體的方法來凸顯主體,從而達到主體控制客體的目的。精神分析在這一新的參照背景下的過程是這樣的:弗洛依德試圖把人的一部分精神活動從人的整體精神活動中分離出來,以便實現整體對部分的控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人的部分情感客體化,為此他創造了一系列的詞彙,來描述那一部分需要分離出來的情感的特徵:俄底浦斯情結是人類情感的胚胎形態,人類一切情感的發端。這一發端的確定還為情感發展的線索提供了起點,從而使情感發展的全過程都置於被觀察物件的地位,最終實現理性對情感的控制;潛意識也許被稱為潛情感要更合適一些,弗洛依德天縱神明,連冬眠了的情感都不放過,為它取好了一個名子,以便在它從冬眠中醒來後的瞬間就用理性牢牢地抓住它。

被命名了的非理性的客體便不再僅僅是非理性的客體。因為名子是在對客體的屬性進行基本的、理性的判斷以後產生的,而且命名活動本身也是理性的。非理性的客體有了一個名子,就等於它有了幾分理性。精神分析產生治療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患者對精神分析理論的概念的接納。

在弗洛依德時代,命名活動還僅停留在針對每個個體的情感內容上,如內驅力等,這就是精神分析學說早期發展階段的所謂內驅力理論。由內驅力理論發展到客體關係理論,是精神分析史上劃時代的進步。也就是說,在客體關係理論的框架中,人際間的情感活動被命名了。如客體分離、客體喪失等等。

從弗洛依德造詞的那一刻起,那些詞所代表的情感就已經從我們的整體精神活動中獨立了出來,變成了我們可以觀察、分析和控制的物件。這就是西方人的造神模式的翻版:把自己的一部分意識活動取名為上帝,然後讓這一部分監督另外一部分;表面看起來,是上帝在控制人類,而實際上是人類在借他的製造物上帝自己控制自己。那些被命名了的情感就是精神分析治療中的上帝,它們為我們所造,又為我們所用用於把我們內心湧動的非理性的力量置於理性的羈勒之下。

我們重新歸納一下人類精神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主體與客體沒有分離,人類還沒有自我意識,在本能的驅動下從事各種活動;第二階段是,用製造一個精神客體神或上帝的方法將主體與客體分離,主體被獨立了出來,人類開始第一次有自我意識,也第一次不僅僅在本能的驅動下行動。這裡增加的一個驅動力是,滿足人類自己製造的客體的需要;雖然這一客體的需要依然是人類自己想象出來的,但仍然有著真實的意義。

第三階段是迴歸式的,主客體再次合二為一。這很符合中國文化中關於分與合的辨證法,更符合中國哲人們描述的“天人合一” 的境界。

精神分析是人類精神發展的第二階段的產物。在精神分析中,我們是把我們精神世界中非理性的成分充分客體化,從而達到控制的目的。

在精神分析發展的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上,工業化程序是貫穿始終的。到目前為止,人類所取得的一切科學和技術成就,都是在客體化……控制模式下實現的。

西方人從創神之日起,幾千年來都處在第二階段。所以現代科學技術發端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之上。有趣又有意義的是,中國文化似乎早在老子、孔子時代就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二千年來,中國的智者對人類以外的存在的態度都是將它們化入自己的腔腹胸襟之中,或者是將自己溶入山河星辰之內。他們從未將自己看成是特殊的一類,他們對客體的態度(如果還有客體的話),就是熱愛、描述、把玩、讚美,然後再合為一體,我們可以稱之為將客體主體化。他們滿足於大自然的創造,不想再製造一些東西出來,更不用說對製造的東西進行控制了。這也許是著名的李約瑟問題的真正的答案:中國不是不可以作為現代科技的發源地,而是中國人不願意那樣做。在後來,中國人為此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

精神分析的最高目標不應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