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筆。
相比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不用如同會試鄉試一般在貢院中擠那小小的號房,入內受策時更不用搜身以查夾帶,此時眾貢士恭送了皇帝,便開始全力以赴。雖說都是貢士,但畢竟三甲名次極其重要,若是忝附榜尾,自然不是什麼光榮的事。縱使是張越也忘記了之前祖母的囑咐。畢竟,最後是一甲二甲還是三甲豈是他能夠決定的?
能擔任殿試主考官的歷來都是天子駕前最受寵的文臣。比如永樂二年乃是解縉,永樂五年是胡廣,永樂九年則是楊士奇,如今這永樂十六年的戊戌科殿試則是翰林學士楊榮擔任主考官。相比廷上進士中幾個五十開外的白頭翁,四十開外的他顯得極其精神,佐以下頜幾縷長鬚,更顯儒雅風度。幾個比他年長的考官坐在那兒,愈發顯得如同陪襯。
此時皇帝早已退去,楊榮的目光便在一個個士子中掃過,看到張越時不禁微微一笑。朱棣對張家的信任無可動搖,由於英國公張輔的關係,張越雖年紀輕輕卻能躋身於貢士之列,但這文章上的功力卻得經時日磨練。所以說,張越即便今年成為進士,這名次上卻不好奢求。不過想必朱棣並不在意他的名次,關心的也就是他是否能中而已。
話說回來,當今天子縱使再喜愛張越,應該決不會讓第一宣力武臣的近親入閣。
張越此時完全無暇去看別人。這殿試雖有正式試卷,也有草稿紙,但他只有一天的時間,若是打好草稿再謄抄決計來不及。所以,他瞥了一眼草稿,乾脆直接開始動筆。
北方三月的天氣仍是寒冷,可他一口氣寫滿了三張卷子,估摸著能有一千字的時候,額上已經佈滿了細密的汗珠。這時候,他方才掃了一眼周邊人,發現人人皆是全神貫注額頭冒汗,於是便不再左顧右盼,順著思路寫下去,他漸漸發現了平素勤於練字的好處,至少,這一個個端正的小楷不費什麼功夫就從筆下宛轉流出,瞧著倒也賞心悅目。
想當初他數九寒冬練字不輟的時候,大約杜楨就想到這一刻了。
如同現代那些監考官一樣,這殿試的主考自然不是坐在那兒紋絲不動。楊榮在坐了一個多時辰之後,便開始沿著考生的位子走動,甚至也會隨手拿起已經謄抄完一部分的卷子瞅上一眼。幾百份卷子,這讀卷官判卷的時間卻只有短短三日,自然不可能完全公正無私的判完所有卷子,不過是盡全力將佳卷呈上御覽而已。身為主考,今科學子全都是他的門生,他自然希望能多出幾個人才,這今後面上也有光。
他一路翻看了好些卷子,將幾個策論極其出色的學子一一記在心底,愈發覺得滿意。看這情形,今科至少不愁沒有佳卷呈上,他總算可以放下最大的一樁心事。待行到張越身前的時候,他隨手拿起考卷一看,見上頭依舊是那筆極其精神的端正小楷,不禁點了點頭。
細細一看文章,他不禁訝異地挑了挑眉,見張越全神貫注並沒有注意到自己,他若有所思地佇立片刻就放下了卷子。接下來他隨處轉悠了一下,也順便去看了看張倬的文章,見中規中矩就撂開了手,反而在最年少的夏吉桌前很是停留了一段時間。
倘若說張越給了他不少訝異,那麼這個剛剛十五歲的少年就給了他更多的驚疑。那文章談不上圓潤,但卻散發出一股撲面而來的銳氣,和此人給人的漫不經心大相徑庭。他入閣時不過三十一歲,也算得上少年得志,如今再回過頭來看少年,登時生出了一種莫名的惆悵。
位雖高,人卻老,千金難買少年時,果然是至理名言。
這一天殿試結束,考官連考卷和草稿一起收了上去,卻是有考生仍未能謄抄完畢,免不了捶胸頓足,這其中便有愁眉不展的萬世節。然而,當楊榮笑吟吟地和他說了一番話之後,他卻立刻眉飛色舞,直到離宮之後張越好奇地詢問時,他方才嘿嘿一笑。
“雖然是未了之卷,但小楊學士說我這篇萬字策論做得不錯,定然會連同草稿進呈御覽。這一甲我自然是不想了。但若能以‘未了卷’得一個二甲,我也心滿意足了!”他說完忽然抓過了旁邊的張越,笑嘻嘻地問道,“我百忙中偷瞥了你一眼,你寫文章的時候竟沒打草稿?”
張倬自己年紀大了,對名次倒沒什麼苛求。想到之前會試的時候他名次還在張越之前,多半是考官以子不蓋父為名將他挪到了兒子前頭。他心中倒是生出了幾許歉意。所以此時聽了萬世節的問題,看到張越並無懊惱之色,他不禁心中一奇。
“為文不屬草,你就不怕考官詰難你草稿上一片空空,破了規矩?”
“有個考官確實詰問了我,不過我答說科場必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