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結局。換了其他人,錦衣衛不亂上一年半載就不錯了,哪裡能顧得上本藩?也罷,那個死胖子掌握了京師局勢本藩也不怕,他活不了多久,但凡他稍有不妥,本藩便立刻取而代之!”
由於楊榮此行還帶來了天子遺詔,報喪之後便拿了出來。有了這樣東西,留守在京輔佐太子的所有官員不禁都鬆了一口大氣。朱高熾當機立斷,命朱瞻基精選府軍前衛五千人立刻趕往大寧發喪,又連發指令調動順天府的一應軍衛,那防備何止比之前森嚴一倍。而朱高熾最滿意的便是勳貴們毫不遲疑的態度,不但成國公朱勇調兵遣將毫不含糊,就連其他人亦是惟命是從,當天朱瞻基啟程的時候,整個京畿境內已經是固若金湯。
一日之內,所有準備都已經料理得妥當,天子駕崩的訊息卻仍然捂得死死的——所有知道訊息的人眼下都呆在了宮裡,而帶兵的勳貴則是各帶上了兩個東宮太監隨行。
星夜兼程趕回來的楊榮名正言順地留在了京師,而同樣是不眠不休將近三天的張越卻仍需陪著朱瞻基趕往大寧。儘管他歷練的好筋骨,抵達松亭關時卻感到腦袋猶如炸裂了一般,渾身上下也是疲軟無力。隨行的陳蕪瞧見他不妥,又發現朱瞻基亦是嘴唇乾裂臉色憔悴,便以此時已經過了辛時,出松亭關後不多時就要趕夜路,極其不安全為由,死活勸說在松亭關內停留一晚。松亭關守將也擔心蒙人得到風聲,少不得在旁幫腔,朱瞻基只得勉強答應。
張越當初第一次透過鬆亭關的時候,草原上還是綠草如茵,回程時卻已經是陡然轉冷。如今再到這裡時,就只見關外已經失卻了早先的鮮亮綠意,天空中滿是陰霾,星星點點飄落著雪珠子。看到這種天氣,他自是建議守將讓人往大寧報信,到時候遣一支兵馬前來會合,又強打精神到屋中陪朱瞻基說話,眼皮子卻是直打架。
“原來皇爺爺在那時候還讀了我的家書……說起來我這還是和你學的,那回英國公重病,你事無鉅細往南京稟報,我就覺得這比空泛寫些恭敬之辭懇切多了。後來我在德州病倒的那一回,你還為我代筆給皇爺爺寫過家書。如今我每日習慣性地記這麼些東西,這次索性就夾在問安的摺子中,一併送過去了。”
“殿下居然記得這麼清楚,臣當初只是覺著既是骨肉至親,講禮之外更需念情,沒多想別的。”
“念情……不錯,做人是該念情。我從小就是皇爺爺過問功課,教授騎射,跟著也不知道去過多少回軍中。如今想想,皇爺爺是真的喜歡軍營,哪怕是我從小就帶著府軍前衛演練,卻不像他這麼沉迷其中……皇爺爺就是皇爺爺,想學他的人不過是東施效顰而已。”
“有些事情可以仿效,有些事情卻仿效不得,永樂大帝只有一個……”
朱瞻基挑了挑眉,這才若有所思地說:“大帝?我記得從前師傅提過,彷彿只有昔日孫權和唐高宗用過此號,頗有自滿之意,這可不是什麼好詞。你這話要是讓那些老臣聽到了,恐怕又得編排你了!”
說完這話,他卻聽到了輕微的鼾聲,側頭一瞧,卻只見張越不知道什麼時候一手支在炕桌上,已經是睡著了。旁邊的陳蕪見此情形忙走上前來,正要去推醒張越時,朱瞻基卻站了起來,淡淡地擺了擺手說:“他在路上幾天沒閤眼,必然是困極了,讓他去睡吧。你去取一件披風來,隨我去外頭走走,今晚我睡不著!”
由於北平行都司已經廢棄多年,哪怕重取大寧,如今的松亭關依舊是戒備森嚴。只是,相比從前重點防備南邊,如今的重點卻在於北面,所以即便是夜裡,依舊能看到四處燃燒的熊熊火把,依舊能看到一隊隊巡邏的軍士。當朱瞻基走到城頭的時候,幾個軍官聞訊趕了過來,卻被陳蕪上前攔住了。
“太孫殿下眼下心情不好,你們別去擾了他。”
軍官們看不見朱瞻基外袍之下的那一身麻衣,並不知道他忽然帶兵前往大寧是何緣由,因此這會兒聽陳蕪這麼一說,眾人頓時偃旗息鼓。沒了和皇太孫套近乎的機會固然可惜,可要是惹得這位主兒惱怒就更划不來了。於是,幾個軍官只得遠遠退開,卻不敢擅離。
此時此刻天色已晚,烏雲遮住了月亮和繁星,城外一片漆黑,幾乎不見一絲一毫的亮光。雪仍舊是下得稀稀落落,但風卻漸漸大了起來,裹挾著草原上的沙土劈頭蓋臉地打在人的臉上,不免有一陣陣刺痛的感覺。然而,站在大風之中的朱瞻基卻是半晌都沒有挪動一步,從後頭看著彷彿是化成了泥雕木塑。最後,陳蕪瞧著實在不對,連忙悄悄上前。
把手中另一件厚厚的白狐皮披風蓋在了朱瞻基肩頭,他又乍著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