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部分(2 / 4)

小說:朱門風流 作者:知恩報恩

朱棣面色陡地一變,那目光更是變得如同刀子一般。犀利的眼神和張越對視良久,他方才氣惱地冷哼了一聲,卻是沒有答話。而楊榮金幼孜對視一眼,同時否定了原本那念頭。

他們還是想錯了,這小子照樣那麼大膽!

第十二卷 陰陽河 第015章 從長計議,深夜密謀

朵顏三衛的兀良哈人對於朱棣來說,一直是一把雙刃劍。想當初他起兵靖難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把王妃和世子等等撂在北平守城,自己則是直撲大寧衛,明裡暗裡使了無數手段,最後把寧王朱權裹挾到了自己的陣營,同時得到了最想要的朵顏三衛。他能夠以一地力抗天下乃至於奪取天下,也多虧了兀良哈人跟著他南征北戰,所以他即位之後就將大寧衛遷徙至保定府,把寧王朱權封到了南昌,隨即就把大寧之地給了朵顏三衛放牧。

但是,大寧故城儘管一天天荒廢了,但他卻始終沒有容許兀良哈人入城,甚至因為朵顏三衛和阿魯臺勾勾搭搭,邊境上的大小衝突就沒有斷過。此次找不到阿魯臺,他的一腔火氣全都撒在了朵顏三衛的頭上,可張越提到的這一條他從來還沒想過。

君無戲言!他可以變著法子不許兀良哈人南下,但封出去的地方怎麼能收回來?

張越並不十分了解皇帝此時的心思,但他看得出來,朱棣似乎並不高興。然而,在他看來,自永樂初年北部邊境的逐漸南移,正是因為朱棣和朱權這兩個原本防衛蒙元第一線的藩王一個登基成了天子,一個委委屈屈不情不願地窩在了南昌。既然朱棣之後為了防禦蒙元下決心把都城都遷到了北京,那麼為何不趁著兀良哈人叛逆這個藉口把大寧收回來?

如今的大明要軍力有軍力,要大義有大義,缺的就只是決心而已!

御帳內一片寂靜,幾個不懂國事的小宦官都屏息凝氣不吭聲,而看見皇帝雖面色不好看,卻沒有當即發火,楊榮便明白天子正在猶豫不決。他精通軍務,謀而能斷,但那隻限於皇帝需要他決斷的事情。大寧衛要是不重要,當初太祖皇帝也不至於讓寧王朱權駐守,寧燕兩蕃也不至於被稱之為天下強藩。大寧給了朵顏三衛,京師多一層屏障是不錯,可也同樣多了一層威脅。要不是兀良哈人,阿魯臺會那麼快恢復元氣,會那麼快了解大明動向?

金幼孜兩次隨同北征,對於軍務也是極其熟悉。在這種難言的氣氛下,他不自然地輕輕活動了一下肩膀,隨即便對著張越斥責道:“皇上賜大寧之地給兀良哈人放牧已經有十幾年,若是此次討伐時,他們能表示恭順,那麼天恩浩蕩,就當既往不咎。即便負隅頑抗,也只是誅除首惡,怎可輕言變更!軍國大事不同兒戲,休得妄言!”

張越卻乾脆咬咬牙上前叩首道:“皇上既然興兵討伐,自然便是希望能一勞永逸,彼等頻頻入寇禍害邊關,而且哪怕是天兵降臨,他們想的也不是臣服請罪,而是抱著僥倖之心逃遁,或者乾脆便是陳兵以對。皇上之前賜大寧之地給他們放牧,那便是獎賞他們之前的功績,如今彼等有罪,再收回來,那就是加罪。有功則賞,有過則罰,這本就是君臣正道!”

不同於楊榮的若有所思,金幼孜的大皺眉頭,朱棣此時面色微變,惱怒勁漸漸少了幾分。雖說張越只是一個小小兵部武庫司郎中,並沒有資格議論這樣的大政方針,但他當初就曾經用其直言,更知道這個年紀輕輕的張家小子就是這種老實脾氣。這一句有功則賞,有過則罰倒是擲地有聲。這一次他為了北征,死了一個尚書囚了兩個尚書,可阿魯臺偏偏逃了,這筆賬就只能著落在兀良哈人身上!

“念在你這心思是好的,朕就不追究你的妄言之罪了,下去好好反省反省!記著準備一下,回頭隨同朕出發,直搗兀良哈人老巢!”

面對這一句輕飄飄的反省,張越只好告退離去,而留在御帳中的兩個閣臣都覺得這發落極輕。而等到張越一走,楊榮就開口說道:“皇上,大寧三衛移治保定府已經十幾年了,如今的戰力大不如從前,若是重新進駐大寧故城,糧餉就是另一個大問題。而且,朵顏三衛畢竟已經佔據了那裡十幾年,即便此次懾于軍威不敢不從,但日後恐怕會捲土重來。”

楊榮說得隱晦,但朱棣自是明白他的言下之意。他從北平發家,卻是在南京登基,那時候一口氣廢了開平五屯衛,整個北平行都司幾乎都給了朵顏三衛放牧,就是希望沒有他在北邊擋著,兀良哈人能夠替他阻一阻韃靼和瓦剌。如今倒好,當初幫過他的人向他捅了刀子,幾乎全廢的北平行都司只剩下了開平興和以及幾個驛站和土堡。

“此事朕會從長計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